為了傳承濕地生態的Palakaw 捕魚知識,馬太鞍部落族人重現裝置並且帶領著學童們一起動手做,期待藉此促進學習。
學童們在搭建好的基座中,跟著耆老堆疊製作Palakaw的天然素材,依序製作Palakaw,小朋友們也在實作過程中學習到傳統知識。
(參與學童 Kaniyo Kacaw Amis:
可以製作Palakaw
(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讓我知道,原來底下的桶子,可以裝那麼多的東西)
(參與學童 簡同學:
(你剛剛有幫忙鋪什麼東西)樹枝、葉子和傳竹筒(你知道今天做的,這個是什麼東西嗎)知道啊 Palakaw)
另外一組的小朋友們則開始運用沙包堵住水流,將水引流到Palakaw漁區。由於過程不太容易,因此小朋友也自然而然地發展合作互助的工作模式。
(參與學童 Nakiyo Tiyung (鈉麒尤‧笛勇)Amis:
很好玩,我們會一起合作,一起堵水(之前有做過嗎)沒有)
為了傳承馬太鞍部落特有的Palakaw漁法,族人們在光復溪尋找適當地點帶著小朋友藉著實作,從認識素材、結構介紹接著透過實作來一同學習。
(耆老 Mayaw Lo'oh (陳劍榮) Amis:
介紹Palakaw的沿革之外,我們還要帶領小朋友實作Palakaw,等到有一天,他們長大,仍然想維繫傳統的生活的時候,他們也可以下去實作,這是我們主要的目的)
耆老也提到,過去芙登溪上游到白鷺橋等區域都是年長族人製作Palakaw的傳統漁區,但是近年來興建水泥堤防後改變馬太鞍溼地樣貌,影響Palakaw的製作。因此他們也期待未來能夠與在地政府協商,適度恢復原有地貌進而永續Palakaw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