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記者
zemzem (古聖典) 台東成功

生態綠網計畫上線 友善耕作都歷閒置農田

[ivaha thuci 'e isi nonava 'ote m ʉ 'i ci papai ne Tuli

部落農地多半因為缺工或休耕等因素而閒置,要如何來運用並活化這些閒置土地就很重要了,台東都歷部落族人和林管處合作,執行《國土生態綠網》四年計畫,就是要透過引進「節水稻」來栽種,並成功克服水資源不足問題,達到產業推展及生態維護的雙贏局面。

黃澄澄稻田一片又一片,把鏡頭拉近,可以看到每株稻穗都結出飽滿稻子,這是東海岸都歷部落族人,歷經4年辛苦栽種的成果,有別一般水稻,這些是經過台東農改場研發栽培的「台東35號」,擁有亢旱、耐寒的生長優勢,且口感、香氣也不輸優質壽司米「台梗9號」,是近期市場反應熱烈的新興米種。

(台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廖勁穎
leyenkiu m ʉ m' ʉ 
在它的育苗的過程中,它是比較稍微耐寒的,稻米的外觀是非常亮麗的,而且具有爆米花的香味。)

(都歷部落旮部融岸文教促進會總幹事 吳筱帆 Amis
lesoskuna ta hosa
因為這邊的土地太多有休耕的,所以就在想說如果可以種稻米,雖然是缺水但是如果說,有這個機會可以種植稻米的話,那是很棒的,因為是為了要把土地活化。)

為活化部落休耕土地,台東都歷部落族人合作林管處執行《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以友善耕作模式,陸續引進「台東35號」,以及適應東海岸水資源不足環境的節水稻作「嘉大台南2號」與「嘉大台南3號」,4年來輔導種植面積已達到3.6公頃,其中更有1.2公頃取得綠保標章認證,包括山羌、食蟹獴,以及大白鷺等珍貴野生動物都陸續現蹤。

(都歷部落旮部融岸文教促進會總幹事 吳筱帆 Amis
lesoskuna ta hosa
這個計畫執行4年,所以涵蓋了年輕人在部落裡面就可以,自己可以玩一玩自己的土地,離鄉的青年有好幾個回來)

(台東林管處長 吳昌祐
chucan ta linkuachu
希望能夠在兼顧,生態跟生活跟生計的這樣的一個三生的邏輯之下,來去推動這樣一個工作。)

透過計畫執行,不僅有效活化部落閒置土地,更同時達到維護水田生態系的雙贏局面,林管處盼藉由營造友善生產環境,吸引青年返鄉,使部落產業有更多元發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