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錄高屏地區林業發展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委託專家學者以及紀錄片導演,以林相變更政策作為研究主題,拍攝紀錄短片變更之地,期望讓民眾認識造林政策,與原住民、林業發展以及生態等議題。
長輩拿起生鏽的砍刀回憶投身造林工作的年代。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委託專家學者以及紀錄片導演,以林相變更政策作為研究主題,拍攝紀錄短片變更之地,訪問曾參與大造林時代的長輩,透過他們的回憶,還原了當時的人文歷史、以及生態環境。
(導演 蔡弦剛:
tau-yen 蔡弦剛
主要是拍攝比如說當時在,林相變更的原住民工人,或者是當時部落的改變,或者當時第一線林相變更的,他們的記憶他們去拼湊出,整個林相變更的各面相)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廣冀:
Taiwan Tasie tamna fu-ciau-so 洪廣冀
因為在山上離愛人離小朋友,離家庭都很遠你都是在山上,然後都一直在工作,所以晚上可以幹嘛,其實就是唱歌就是聊天,就是抒發情緒,林班歌是最明顯的一個藝術表現,這個林班世代的印記)
當年林相變更,對於部落影響深遠,屏東大學原專班副教授提到,造林改變了當時族人的工作型態,給予更多工作機會,但回顧至今,也因造林樹種不結果,導致野生動物也逐漸減少。
(屏東大學原住民專班副教授 李馨慈 排灣族:
Pingtung Tasie tamna fu-ciau-so 李馨慈 Paiwan
其實林班就是提供了一個,很好讓他們,可以在山區工作的機會,但是現在回頭過來看,當時政府因為造林特殊樹種,大家發現到說這些樹種,不會結果子,所以有一些獵人就觀察到說,山上的獵物變少了)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長 楊瑞芬:
Pingtung fʉn-su-cang 楊瑞芬
當時我們參與林業發展的,原民朋友也好,或者是在地社區的民眾,或者是參與我們工作的業者也好,從社會面經濟面跟我們的生態面,可以同步來去省思)
林業署屏東分署期望,林業史不是從政府面相來討論,透過學術以及藝術不同角度切入,對於林相變更這項重大歷史議題,能有更多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