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過去百年來,溫度上升1.5度,年總降雨變化難然不大,雖然降雨天數跟颱風數量減少,但強風跟強降雨都有增加,面對無法避免的極端氣候帶來災害,事前預警尤為重要,交通部昨天(1)前往立法院,提出了氣候預警防汛準備的專題報告。
去年卡努颱風帶來災情,仍然歷歷在目,氣象署預估台灣未來冬季變短夏季變長,極端高溫頻率將增加,颱風個數減少,未來每個颱風強度跟雨量將會增強,對於氣候的即時監測以及預警資訊,就顯得格外重要,但如何把告警訊息傳給每位民眾,更是當務之急。
(國民黨立法委員 游顥 vs 交通部長 王國材:
現在氣候變遷對於地方造成的影響,包括上次的卡努風災,我們也知道這些議題來講,如果有心行政院要來提高 ,這個氣候變遷問題的解決,我在想說交通部就應該在相關的業務做一個整合,包括我們的災防報警細胞廣播服務,以及我們的訊息中心、科技中心。)
(民眾黨立法委員 林國成 vs 交通部長 王國材:
所以每一次我們極端氣候發生災害,通常都是因為老百姓不知道,你可以看得出來,明明你們斷定出來有土石流,你要請他去安置,都要花費警察的公權力他才會去做,很重要。((宣導)我們來加強。))
國際氣候中心報告指出,全球熱浪增加5倍,洪災機率增加50倍,造成的損害更是增長40%,在在顯示極端氣候帶來危害。尤其多數原鄉位在山區,邊坡巡檢跟即時監測機制、範圍確認,都是保持災後交通救護量能的重要關鍵。
(民進黨立法委員 李昆澤 vs 交通部長 王國材:
地震或者是豪大雨造成的邊坡落石或是滑動,都會影響到交通安全,不管是台鐵高鐵或者是公路或者是國道,對於在汛期之前,或是有一些颱風要來之前,他們(防災人員)也有一些相關整備工作。
(汛期之前他們有汛期演練,每年的5月1號前,現在這個時間是他們在完成準備的時間。))
台灣汛期是每年的5月到11月,常會有連續性豪雨,也是颱風高峰期。交通部表示,利用「新一代劇烈天氣監測系統」,發展乾旱預警,也將擴增農業氣象觀測網,並且協助縣市政府強化停班課決策,滿足防災預警的措施跟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