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一次的天災,都會看到我們部落的環境更加的脆弱,花蓮的大地震過後,受創地區的重建工作是隨即展開,但是我們鏡頭拉到西部的原鄉來看的話,苗栗泰安鄉的司馬限部落、早在民國七十多年的時後,就因為地層下陷關係,引發出了許多居住安全上的問題,居民是喊出希望可以遷村。而之後因為九二一大地震的發生,村民是遷村然後住進了組合屋,但這協族人更想要的是爭取能有永久家屋,但是爭取了將近三十年,好不容易在賑災基金會的協助下,終於串聯了部落與民間,將居住、文化、產業結合起來,重新打造了全新的部落概念,這一路的辛苦,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部落長輩們看著模型屋,開心指出自己未來新家的位置。苗栗泰安鄉司馬限部落在歷經幾十年的爭取,永久家屋終於塵埃落定。
(司馬限部落耆老 郭正光 泰雅族:
我從大概十七歲開始就有這個遷村的案子,我們的村長已經換了好幾個村長,再來就是九二一,九二一又來了,說一定要遷村,結果很多問題啦,我們原住民是有的是經濟方面不太夠,所以就耽誤了很多年。)
(司馬限部落居民 蔣美梅 泰雅族:
我從嫁到這裡,一直到太陽慢慢下山了,意思就是年齡越來越大了,還沒有看到,一直聽說要重建,一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看到它(家屋)立起來,不知道明年是不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希望。)
(營造公司董事長 廖明彬:
那預計大概在明年的聖誕節,我希望能讓族人在明年聖誕節的時候,大家都有辦法回來,回到他們的家園,看到美麗的夢想實現。)
回顧爭取永久家屋這條路實在很不容易,中間族人一度面臨搬離部落的選項,但族人堅持原地重建自己的部落,自己重建規劃經營,有別於先前的莫拉克永久屋,土地公有、房屋私有模式,司馬限部落的永久家屋採自地自建,土地與房屋皆為私有,更有利於地方的永續發展。因此地方、政府與民間的三方合作關係確立就很重要,這一切的關鍵始於三年前。
(麥巴罕永續發展公司董事長 楊惠羽 泰雅族:
當初我們要做這邊,之前我們貸款了好幾次是沒有辦法,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很多人就是徵信不過,從八十幾年一直到九十幾年,經過兩次貸款就是不成,大概三年多前十月的時候,就說要開始要重新再做,那我們就透過謝(英俊)建築師來協助這個部分,那謝建築師就去找我們張景森政委,那之後其實張景森政委知道這件事情,不到一個月就來我們部落了。)
(行政院政務委員/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張景森:
那我親自來看了一下,就是非常不忍,整個部落在已經破落掉的組合屋裡面,住了那麼久這樣,難道這些困難都不能解決嗎?事實上這些困難都是人自己製造出來的。)
作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同時也是賑災基金會董事長張景森很快地居中協調,讓傳統領域的土地重新回到族人手中,為了幫助部落守住土地,也建議部落納入現代經營的思維,將居住、文化、產業融合,重新打造新部落,朝永續發展邁進。
(麥巴罕永續發展公司董事長 楊惠羽 泰雅族:
我就很大器地跟我們政委說,你不用給我們錢,我們跟你借錢。)
房子不只是居住,還要有在地文化及產業特色,讓年輕人回家,一起共同經營。
(麥巴罕永續發展公司董事長 楊惠羽 泰雅族:
從我們一進來,我們有三區,第一區是你看,你上面不是有比較高的地方,那邊大概有快二十戶,那中間是比較矮的,中間比較矮幾乎是居住的地方,那民宿地方大概是上面,(為什麼當時挑選在上面?)上面是因為它的景觀比較好,要看的地方會比較高比較好一點,再來還有這一邊也是,這一排也有大概快十戶,(中間區域)也是底下是住的,上面是DIY區,我們就是住跟商是混住的。)
(泰安鄉中興村長 李永成 泰雅族:
有了這些資源以後,我很希望把年輕人留在部落裡面,包括導覽解說或者是遊客其他的等等,還有農產業的部分。)
用自己的專業提高自己的價值,未來的司馬限部落家屋也將結合在地農產銷售、觀光食宿、大地餐桌等產業連結,而這過程中的重建工作,與部落的溝通就很重要。
(麥巴罕永續發展公司董事長 楊惠羽 泰雅族:
我們這個家裡是永遠,他子子孫孫要住的,我們就是不給外人住,所以我們有簽一個核定,就是是說,等於這個房子算是抵押給公司,那公司也是你嘛,那為了防止你這個房子是賣給別人租給別人,因為土地已經是你的了,為了防止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就是做了一個簽約,就是這個房子永遠是你的,但是如果是有營運,營運剩下的錢你就是有股利。)
(行政院政務委員/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張景森:
這個模式如果運作得讓他更順暢一點,那將來我們是所有的原住民部落,我們災區的這個都應該可以用這個模式來做,自力更生,思考到居住跟未來是為了未來而重建。)
(記者 Yaway Maya(李玲玲) 泰雅族:
泰雅族傳統的共生經營模式,套入現代公司法的概念,每位族人都是股東,部落未來發展,人人都有責任,司馬限部落的重建之路,歷經了三十多年,最後在地方、政府、民間的共同串連下,期待藉由他們的經驗,能為接下來全台灣原鄉賑災重建,注入全新的永續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