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放集別|第31集
- 播出日期|2025-09-28
- 播出時段|
本業是照顧服務員的黃姿穎,分享自己參與原民獵槍安全訓練的過程,希望自己在退休回歸田園農忙生活後,守護父母親留下的土地及農作物。
介紹第14屆至3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獲獎的女歌手,分享她們音樂創作歷程,從早期蒐集部落古調、保存族群文化,到現今族語歌曲曲風多元發展,紀錄時代變遷也見證了數位時代聆聽音樂的轉變。
醫療人員退休的陳嬿伃,目前為台北市政顧問原民組顧問,同時也是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曾任職台北市排灣族協會理事長,在都會區串聯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族人們,彼此傾訴緩解鄉愁外,也一起學習族語。
早期金曲獎尚未增設原住民語獎項的時期,回顧90年代曾入圍金曲的原民歌手,不論是八點檔連續劇主題曲,還是將族語吟唱錄製進流行歌曲,一起聽音樂回顧金曲。
資深媒體人曾桂英退而不休,分享投入綠色經濟產業退休生活,以及過去自己製作兒少節目拍攝現場與孩子們互動的有趣小故事。
禮儀師陳宥儒分享考取乙級禮儀師證照,自我期許且訂定目標建立原住民族殯葬產業,並與主持人分享交流阿美族和雅美(達悟)族的喪葬文化。
歌手巴奈籌備多年發行首張台語專輯《夜婆 Iā-Pô》榮獲第35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獎,本集介紹巴奈從2000年發行的專輯《泥娃娃》到近年的《夜婆Iā-Pô》專輯的歌曲,一起聽音樂來認識巴奈。
紀錄片導演江薇玲,在2016年發表紀錄片〈二姨丈的tatala〉完整記錄雅美(達悟)族男子的造舟過程,因著片中的族語學習,促使她專研雅美(達悟)族語並參加族語學分班。
至善基金會北區工作站,開班授課教導移居都會區的族人,學習家事清潔服務專業,讓媽媽們成為自雇者,本集邀請成員小嵐及北區工作站主任舒瑋,分享團隊成立的心路歷程。
資深媒體人拉娃谷倖,分享求學、有線電視頻道崛起年代有趣故事,在離開主播台後投身族群文化事務領域,謙虛的她表示過程中有貴人相助,之後在部落文化滋養下,創立媒體製作公司跳脫媒體框架。
媒體人陳敏芳過去曾是名柔道選手,在親友鼓勵下到原民台工作,擔任過記者、新聞主播,近年成為節目企劃兼主持人,她曾未想過會從事族群媒體工作,但卻一步步紮實的走在這條路上。
田舒瑋身為原民都會區第二代,自小跟著父母往返於都會及部落間,學生時期在充滿學業競爭的環境下成長,直到大學才知道自己具有族群身分,出社會在都會區從事社福工作,擔任基金會北區工作站主任,服務都會區族人。
來自蘭嶼的鄭佩玲,婚嫁因素定居宜蘭,從小篤信天主教並且在育幼院當志工,因著工作需要,攻讀大學在職進修班,學校、家庭兩頭燒的狀況下,所幸藉由宗教信仰讓她支撐下來。
邀請部落女子的朋友希.曼更,分享自己小時候參與招魚祭的文化過程,儀式上的牲禮文化,學習到族群的生命教育,以及有趣的童年生活分享。
Mamalit 大學畢業後回蘭嶼從事文史工作,並學習族群文化結合社區資源辦理活動,近年她出島進修就讀民族所,一起聽這段求學的心路歷程。
蘭嶼的小孩在宗教信仰帶領下投入保母工作,歷經10多年進修考取國小老師,某次因緣際會參加原民人才培訓當上族語主播,就此踏上族群媒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