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的山海之間,一場因藤編工藝展開的跨族群緣分正在生根發芽。太魯閣族的張亞伯與泰雅族的陳明仁,原本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因藤編而結緣,更意外發展成女婿與岳父的家人關係,也讓原住民的藤編技藝得以流傳。
這段特殊的緣分,始於東華大學的藤編課程,當時受邀擔任指導老師的陳明仁,遇上了熱衷學習傳統工藝的張亞伯,兩人在編織的經緯線間,逐漸織就出深厚的情誼。六十二歲的陳明仁來自泰雅族,十二歲便跟隨長輩上山打獵,精通採藤、剝藤到削藤的全套傳統工藝。他受邀到東華大學指導藤編時,結識了勤奮好學的張亞伯,事後才發現這位得意門生竟與自己的女兒是大學同學。這份巧合讓兩人從師徒變成家人,更開啟了兩個族群間工藝交流的契機。陳明仁說:「對有天賦也有學習能力,我們成為一家人之後,他對這個文化有興趣嘛!我想就要培育他。」三十多歲的張亞伯作為太魯閣族青年,在基礎藤編技藝純熟後,仍四處拜師學藝追求精進。他認為過度區分族群技藝歸屬,反而會導致傳統技藝流失,最後只能向漢人學習。為此他創立「誰織屋」文創空間,強調「誰編的藤器」比「屬於哪個族群」更為重要,希望打破傳統技藝的族群界線。張亞伯說:「這個物件那麼漂亮,是誰編的?所以你應該是從潛意識上面,你已經承認這個物件的好看跟使用,誰織的?我就想說那我以後要有一個空間,不想要侷限說,只有我自己是太魯閣的,我只要找太魯閣族,有更多的碰撞、有更多的火花,你才值得去探討這個文化的交流。」這對岳婿如今持續在工藝路上相互切磋,陳明仁憑藉對山林的熟悉,專注於黃藤材料的尋覓與處理;張亞伯則致力於編織技法的創新與推廣。他們共同的心願是讓藤編技藝不僅能傳承原住民智慧,更能成為養活家人的經濟來源,讓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繼續發光發熱。
(Alian新聞特約記者Buya秀林鄉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