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小米與紅藜面臨消失危機,「紅藜先生」吳正忠為守護「最後1%」,決定用「紅藜小米便當」搶救正在消失的傳統文化。
掀開鍋蓋,淡淡香氣隨白煙四溢,熱騰騰的白米飯布滿密密麻麻的紅藜和小米,這是位在金崙的紅藜先生便當店,特製的「紅藜小米飯」。吳正忠說:「就想到一個『北有池上飯包、南有紅藜便當』的一個想法,使用在地原生種,讓大家可以不斷的理念去傳輸更多的,不論遊客,或在地的也好,就不斷宣傳這個理念,最直接的東西就是吃的。」小米過去不僅是原住民的主食,也乘載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台灣小米栽種面積從73年前的6736公頃,到現今只剩23公頃,是全盛時期的1%,全台90%的原鄉部落已改用進口小米。吳正忠:「收穫節每次辦,越辦小米越少,你的源頭快沒有了,啊怎麼還沒有人,出來喊一喊。」吳正忠與親戚陳鴻陞合夥,上個月開設便當店,將原生紅藜與小米融入米飯,向在地小農收購新鮮蔬菜,從產地到餐桌,不只是一份餐點,更是一場文化守護行動。陳鴻陞:「如果這個消失了,就如同雲豹消失一樣,都沒有了,現在還能救,那我們身為原住民的我們扛起這個責任。」
「北有池上飯包、南有紅藜便當」,吳正忠說,不希望有天原生小米與紅藜只剩下緬懷,期許未來能夠持續展店,讓珍貴的味道回到餐桌、回到部落。
(記者Tuwana台東太麻里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