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姓名條例修正草案,也就是原住民族人,在身分證上可以單列原住民族的傳統姓名,然而傳統慣習跟現行體制要如何進行對話,也就成為校園中,法律學識科系中的學習題材,像是昨天(25)晚間,輔仁大學就以此作為模擬法庭的案例,進行展演。
指導律師親自上陣,教導實際法庭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學生穿上法袍,走上模擬庭,擔任法庭中的審判長、受命和陪席法官,還有原告及被告訴訟代理人等角色。
(學生 Miku Dura (陳美雲) 太魯閣族:
除了要進入到原告的身分立場角色,去想他這個他為什麼會被駁回這個事情,因為在以前我們的傳統法(慣習),我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們(命名)文化就是這樣(傳承)下來。)
(學生 Yosi Kumord (曾叢環) 阿美族:
因為站在我自己個人的立場,會覺得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角色,不會有一個主觀(角度),因為法官比較多,所以大家會集思,把自己的主見綜合在一起。)
(學生 Aping (馬秋蘭) 布農族:
原住民的議題,不是只有在原住民區域這個部分,是被重視的其實社會大眾,也是需要來重視我們原住民的議題,然後進而來學習。)
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24號展開模擬法庭的展演,將已經三讀通過的單列原住民傳統姓名修正草案,作為展演主題,把準備程序和言詞辯論的環節,實際走一遭。同樣是專班畢業學生,也是這次模擬法庭的指導律師林裕祥談到,學生對實際法庭操作的確不熟悉,更無私分享實務經驗。儘管單列原住民傳統姓名已經三讀通過,但是回復傳統姓名只有一次機會,律師呼籲還得回到憲法的思考高度。
(指導律師 林裕祥 阿美族:
除非就是透過再修法的方式,因為次數的限制也是滿不合理的,回到最根本的姓名決定權,其實受到憲法第22條人格權的保障,所以還是呼籲立法者,希望是在憲法的角度上面,去思考次數的問題。)
在場一起觀看展演的輔仁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吳志光指出,姓名決定權是多元文化議題,包含在台的移工、新住民和歸化者等,如何正確稱呼對方,應受到重視。
(輔仁大學法律學院長 吳志光:
所謂多元文化尊重上面的話,傳統上面我們之前只想到吃,民以食為先台灣有很多,多元文化在飲食方面,但是就問題說一個人格尊嚴,怎麼稱呼這個問題,直到最近幾年才慢慢受到重視。)
從單列原住民族傳統姓名,討論原住民姓名決定權的保障。吳志光也說,未來模擬法庭課程將增設國民法庭,目前正在籌備當中。原民議題走入校園,除了培育更多法律專業人士,更要觸及多項領域,開啟更多與社會對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