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排人馬在鏡頭前留下歷史的一刻,這是首次國家元首敞開大門,坐下來與原住民族運動團體進行將近一小時對話,在1990年代的時空背景,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事件回到1994年,原權團體歷經多次修憲正名失敗,這年抱持一定要將原民權利入憲的決心,開起國內巡迴講座及街頭運動,更在6月23號這天,號召3,000多人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起第三次原住民族權利入憲大遊行。規模之大逐漸引起社會關注,也撼動了當時政權。
( 前總統 李登輝 v.s 時任原視記者 Kolas Yotaka 阿美族 :
1994年 你看,李前總統第一次,接見原運代表,支持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對對 )
1994年7月1號,總統李登輝決定回覆原住民族憲法運動聯盟訴求,並發文邀請聯盟進行對談,後續由聯盟主席林建二擔任領隊,夷將‧拔路兒為發言人,與12位族群代表出席,同時各配一名族語翻譯人員。
(時任原民憲法運動聯盟執行祕書 Lavakaw‧Rakerak 魯凱族:
希望在台灣原住民族能夠納入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裡面的專章,來保障我們的教育 土地 經濟,各方面這些我們的要求,同時因為那時候,有我們的名額保障名額,這個立法委員 國大代表的立法委員,我們有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給台灣的原住民 )
收到總統邀請,讓各界懷抱很大的期望。各代表與翻譯人員也在前一天進行演練,模擬會議進行方式,就是希望能清楚地把各項權利訴求傳遞到總統腦中,然而到了7月1號當天,現場情形讓擔任阿美族翻譯的藍姆洛,以及其他翻譯人員都慌了。
(時任原民憲法運動聯盟阿美族聯絡人 陳‧藍姆洛 阿美族:
他(李登輝)一開口我們以為,我們還沒有開始,可是他已經開始直接就用日文,日語跟這些長老直接講日語,我們聽不懂,可能有聽一點點而已,直接用日語講,從頭到尾都是用日語啦,所以我們插不了口 )
李登輝與族群代表們用日語暢聊多時,這個意外的插曲,最後留下一句結論,將針對原住民族憲法運動聯盟的訴求,一樣一樣執行,這段話也成為日後原住民族權利的重要依據。
(時任原民憲法運動聯盟阿美族聯絡人 陳‧藍姆洛 阿美族:
法律的地位上我們真的是很悲慘,不要說什麼了,我們的名字也不對,土地一塊一塊地都不見了,所以一些國大代表的委員代表們,他贊同我們,有一兩個老是跟我們唱反調,但是總統有這樣的接見之後,完全改變了 )
(時任原權會會長 巴努‧巴嘎暮暮 邵族:
李登輝接見我們,還有整個原住民的運動者(7/28)在陽明山那邊聚集多多少少都會有,群眾的壓力跟他黨主席的一個承諾,似乎對這次原住民(正名)的表決,具有一個相當的重要性 )
回想起7月1號當天,畢竟是首次與國家元首面對面談話,原運前輩們被問及當時候的心情,藍姆洛眼神仍保有當天的堅定,表示走上街頭多年,就是要把訴求讓這個國家聽到,而巴努回顧當天帶著父親進入總統府,也沒有絲毫緊張。
(時任原權會會長 巴努‧巴嘎暮暮 邵族:
對邵族而言好像沒有緊張這個名稱,我們很鎮靜,因為原住民的運動已經經歷這麼多次了,我也參與這麼多次,事實上感覺到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也看到我們的壓力在,這個掌權的單位也必須要重新去思考,事實上原住民的苦境,還有發生這麼多的苦難 )
事件至今已27年,而當時的總統李登輝,逝世也將在這個月30號滿一周年。歷經多次政權更替,政府也透過不同方式與原住民族對話,直到2016年8月1號,總統蔡英文向原住民族道歉後,國家與原住民族的關係又邁向新的階段。目睹這些過程的原運前輩們,也希望國家能持續與原住民族進行對話,建立穩定的溝通橋樑,保障原住民族在國家的各項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