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藝文盛事《2024高雄獎》今年邁入第28屆,而《高雄獎》開辦至今,今年首度有原住民藝術家獲得首獎,這是布農族的胡家瑜,以木刻版畫,結合布農族傳說,讓傳統與現代交會,呈現新生代青年的族群自我認同。
高雄藝文盛事《2024高雄獎》,日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頒獎典禮。《高雄獎》來到第28屆,吸引500多位藝術家參賽,而今年首獎得主,首次有原住民藝術家獲獎,布農族的胡家瑜,以「洪水過後有島嶼」為主題,運用木刻版畫,結合布農族傳說,呈現當代原民青年,對於自身文化的追尋與認同。
(首獎得主 Ali Istanda(胡家瑜) 布農族:
其實每個族群,在面對洪水這個相同困境的時候,會有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方式,像是布農族適應山林,就會往山上逃難,阿美族適應水性,他就會順著水流,即使是發生洪水這種看似比較恐怖的事情,但是其實透過時間的洗滌,大自然還是會給予我們禮物。)
而另外兩位獲得首獎的藝術家,作品同樣別出心裁,像是利用蟋蟀結合莫札特歌劇的創作,突破視覺感官,用聽覺帶領觀眾進入作品。以及致敬電影楚門世界,藝術家運用鏡面、水面的反射性,打造出無法抵達的階梯。
(首獎得主 陳彥齊:
我選擇昆蟲是蟋蟀,因為我覺得他是自然界最有高度指標性的聲音,那另外一個聲音是我選用歌劇,把人的聲音跟自然界的聲音,並置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在交會著,有時候會共鳴有時候又很交錯,你在那個空間裡面會覺得,有時候被吸進去,有時候被吐出來一樣。)
(首獎得主 謝其軒:
這次的發想,他是源自於一件電影,叫做《楚門的世界》因為這個電影而啟發,就是去回應我對日常的疲乏,或是對日常的無奈。)
《高雄獎》評審指出,今年投稿作品多是對日常的省思,以及關注時代發展,展現身分認同等。相信《高雄獎》成為未來藝術創作發展趨勢,傳達藝術的美好與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