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華語世界音樂創作最高榮譽頒獎典禮,金曲獎在上周(10/3)落幕,榮獲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年度歌曲跟年度專輯大獎的排灣族歌手Aljenljeng阿爆,成為本屆最大贏家。
Aljenljeng這張《Kinakaian母親的舌頭》全族語創作專輯,在今年金曲獎擊敗眾多強敵,會後也引發討論,金曲獎是否要打破語言分類,讓評比回歸音樂本質?
(樂評人 馬世芳:
母語類別的音樂作品,不只是族人朋友作品,也包括客語 也包括台語,這些年製作水準非常非常好,絕對可以放在整個不只是,台灣的樂壇不分語種來競爭,甚至放在亞洲或放在全世界來看,我覺得都還滿能讓我們,抬頭挺胸的作品,那你一直只能夠讓他們在,所謂的母語類別裡面,反而會造成一種邊緣化跟框限)
尤其每年金曲過後,各界關注焦點向來落在「最佳國語男女歌手獎」,容易導致母語類演唱得主邊緣化。然而回頭檢視,金曲獎並非一開始就設置母語類型獎項[[CGIN]],從第3屆開始,才按照華語及台語等方言分設獎項,直到第14屆,為了鼓勵客語跟原住民語音樂,才將最佳方言男女演唱人獎,細分為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演唱人獎,再到第16屆,當時行政院新聞局基於「鼓勵扶植弱勢語言」目的,進而拓增國語、台語、客語以及原住民語等4種語言專輯獎項[[CGout]]。但樂評人馬世芳認為,運作至今,母語類別報名件數並無明顯成長,呼籲應重新檢討獎項分類。而歌手王宏恩也認同,音樂不應被語言歸類,但擔憂在實際評比上,有其困難。
(聲音來源:歌手 Biung (王宏恩) 布農族:
我會覺得以現行的制度來講,我覺得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大部分現在的評審老師,都是華語老師居多,那如果今天不分語言類別的時候,你怎麼去評斷客語跟原住民語,哪一個語言類別表現得好,因為(音樂)美感經驗就不一樣)
由於現今音樂創作門檻大幅下降,不少母語創作專輯,儘管製作預算有限,仍可做出一定水準,但站在唱片公司行銷立場,認為多一項報名獎項,對許多小製作的音樂創作人來說,不僅能多一點入圍機會,也能帶來更多曝光機會。
(唱片公司發行業務部總監 郭宏治:
因為他們說不定並沒有那麼多的,製作成本或者他的行銷預算,但是他的製作產品可能真的不錯,但是因為一個獎項的肯定對他們來講,他的後面的音樂路就不一樣了)
(樂評人 馬世芳:
大家不用擔心未來要是,母語類別整併或者減少獎項,就會造成母語的被排擠或者看不見,我認為真正厲害的好的作品,他一定可以被聽見跟被看見)
不論將來是否整併金曲獎母語類別,但自2018年《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後,明定各族群自然語言及手語都是「國家語言」,因此反觀現行金曲獎的獎項名稱,依然單獨將華語歸類在「國語」獎項,恐怕有調整必要。
(文化部政務次長 彭俊亨:
文化部會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因應產業發展的趨勢,就金曲獎整體的獎項,以及語言類獎項名稱的調整,廣邀各界諮詢跟討論)
文化部回應,接下來將整合各界意見,並在明年審慎評估並進行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