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記者
Siku (林瑋茜) / tjivuluwan (孫政賢) 立法院

"向山致敬"政策滿周年 登山亂象浮臺面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 邱顯智:
20年來平均每年山難意外的事故,大概有159件,但是今年1月到8月,就已經高達295件的山難救援)

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向山致敬」政策上路滿周年,卻也帶來不少問題,包括山難救援數字不斷攀升,讓消防單位原本就不充裕的搜救人力,更加過勞吃緊。

(新竹市議員 廖子齊:
搜索和救援兩者要交由,不同的組織負責並且合作,消防可以繼續負責人力救援的工作,但是在台灣各處的山域搜索,其實應該要認真地去考慮,要如何去做一個專業的累積,逐漸地改由其他組織去來承接,未來或許我們可以,以行政法人或是民間組織,等適合組織的形式再去做發展)

(山谷登山會發起人 蔡日興:
我們怎麼樣能夠去開發一些手機軟體,讓民眾在迷途的狀況,讓它(手機軟體)自己去引導你,回到最近的步道上,那另外一點就是說,其實就是要把搜救的能量,建立地更好,搜索需要的技能,老實講是我們原住民族,本來就有的,因為你要看這個山豬是從哪裡過去的,你要看牠的跡象,那人是更大的一個動物,所以人的跡象是更好判斷)

不少山友認為,解決亂象的作法,並非再把山封起來,而是需要妥善管理,像是搜救業務應該朝專業組織化發展,維護山林環境必須總量管制,納管登山商業團。

(知名山友 雪羊:
這些地方因為沒有總量管制,那又有商業行為,所以導致了說,商業行為需要行銷,行銷就會讓一個地方爆紅,那爆紅的結果就是造成,人潮非常地洶湧,很多的民眾在同一個時間進來,超越環境的承載量,讓環境退化,台灣最熱門的山是玉山,那在玉山我們可以看到長年以來,這裡的商業行為利益,非常地龐大,但是環境卻沒有毀掉,原因是因為它在國家公園裡面,受到總量管制的法源的規範)

另外,深化山林教育是最根本作法,讓登山的人自我評估能力,並且負起維護山林環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