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研究船出海,準備去探訪東沙的海底世界,東沙位在南中國海的北邊,距離高雄450公里,整個環礁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接近兩個台北市的大小,而東沙島是唯一突出水面的島嶼。估計要形成這樣完整的環礁地形,需要兩千萬年以上的時間。
潛入海中,遇見成群的珊瑚礁魚類,不時還可以見到魟魚、鯊魚悠游而來,東沙有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以及茂密海草床,不同樣貌的棲地型態,可以提供各種海洋生物棲息。不過早期的東沙更精彩,是世界級的珊瑚天堂。
1998年,東沙經歷了一場大崩壞,因為聖嬰現象,海水溫度升高,珊瑚發生大規模白化,最後環礁內有九成的珊瑚死亡。歷經20多年,東沙環礁的珊瑚生態還沒有完全痊癒。
(台大海洋所教授 戴昌鳳
百分之九十幾的珊瑚都死掉的時候,牠根本沒有種苗的來源,所以牠前面十年的復原非常的緩慢。)
不過長期以來,仍有外籍漁船越界捕魚,以掠奪性的漁法進行捕撈,甚至盜採珊瑚,對生態造成長遠影響。不只如此,來到海岸邊,可以看到許多廢棄的漁具以及塑膠垃圾,隨著海流漂送到東沙島,成為處理上的難題。
另外,氣候變遷的威脅,仍持續發生,2020年夏季,暖水團來襲,台灣附近海域,經歷了數十年最嚴重的一次珊瑚白化事件,東沙也難逃劫難。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
水溫已經到32度了,環礁內的珊瑚都一直在白化了,我所知道應該快四成了,那這樣的情況是很令人憂心。)
隨著天氣轉冷,有些珊瑚慢慢恢復健康,不過仍有不少珊瑚,敵不過高溫已步入死亡,東沙環礁不只是海洋生物棲息繁衍的庇護所,更是全球氣候變遷的前哨站,它的環境變遷,需要更多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