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1月17日正式成立,遵循傳統文化,族人也會和學術界合作,適時調整"獵捕動物"種類與數量,使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同時維護、傳統狩獵文化。
那瑪夏區瑪雅活動中心外,區民排隊準備加入狩獵協會。1月17日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正式成立,只要是年滿20歲,設籍那瑪夏區,就能入會。至於遷居永久屋的族人,則要額外再提供耆老或里長的證明,才能加入。耆老就期待,透過狩獵協會的成立,讓獵人可以更有尊嚴地打獵,同時協會藉由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可以有系統性的去記錄獵物種類、性別、狩獵地點等,幫助獵人有效掌握山林資源。
(耆老 靼虎‧伊斯南冠 Bunun
mameoi ta hosa
我們不需要再偷偷摸摸的去狩獵,要下到公路的時候開始提心吊膽,最重要的就是所有各種動物,一定會增加因為我們自己會互相指點好好的遵照,我們祖先過去狩獵精神。)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 吳幸如
lemacohio
學術界的角色我們去研究,如何把傳統他們對自然資源管理的系統,可以應用在現代的管理上面,達到他們的文化面、自然面還有我們的政策面,彼此都是多贏的狀態。)
但入會不代表就能入山狩獵,在進入獵場前,必須經過狩獵文化、狩獵技術、生態保護訓練,才能取得獵人證,同時還要遵守相關規範,像是家族遇婚喪喜慶7天內不得狩獵,獵物必須完整帶回,獵到山豬、水鹿要進行報訊等,才是真正延續狩獵精神。
(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籌備會主席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 Bunun
cu'si ta sehoe
取得獵人證他就必須要上一系列的文化課程,狩獵文化課程,包括森林知識體系課程還有狩獵的知識體系,包括槍的使用槍的介紹,類似這樣的課程,他有一個課程一個時段之後,經過認證他就可以取得獵人證。)
協會也提到,那瑪夏區幅員遼闊,族群包括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及排灣族等,獵場多有重疊跟衝突,因此各家族也會推派耆老,共同研議獵場範圍,以避免獵場混淆發生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