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部落的還我土地運動,從與國家協商共管,再到今日拿回土地權狀,在抗爭手段之外,還有一群在地藝術家的溫柔力量,以藝術佔領的方式,,為沈默的自然、生態、文化及土地發聲,並串連著部落文化,形成了具有東海岸精神的共享基地。而在拿回土地權狀的前夕,Makotaay藝術村成立,誓言要將這股力量,持續向外擴散。
(長光部落前頭目 黃亮台 Amis
talialalay ki Cangkwa cekele
請保佑我們在這個世上,讓我們的生活工作順利。)
Makotaay藝術村,由一群熱愛藝術與生活的藝文工作者,整合東海岸藝術聚落,從港口部落到長濱鄉,提出一條生活路徑,從天、地、人、靈的自主生活,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吸取部落日常作息中的生存智慧,用藝術勞動、探索,創造生活、心靈的豐富,形成具有東海岸精神的共享基地。
(不管你是天上的雲,或是山中的霧氣,還是躲在池塘裡的水,抑或是頑皮湍流的小溪,終究要奔向大海。)
這是Makotaay藝術村《眼不見危境》展覽,在開展前述說的這一段話,是策展人Nakaw Putun的阿公,也是已逝的港口部落百歲老頭目Lekal Makor,留給後輩的一段話,他作為阿美族永遠的精神領袖,一生都在實踐Pangcah生活,也是Makotaay藝術村,創作背後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策展人 Nakaw Putun 阿美族
padredrele
就是非常感謝大家來,我覺得我一開始要先感謝,這片土地,在座的地主,很謝謝大家,可以讓我們看到Lafay姊,大家很辛苦的,我們終於有自己的土地,當然還有部分預計在11月(2020年)的時候,我們的土地,就還給我們,那我這部分,第一就是一定要感謝,提供給我們這麼好場地的這些地主,還有感謝祖靈。)
在開展前不久,港口部落陸續拿到土地權狀,而Makotaay藝術村所座落的823地主們,也紛紛出席展覽開幕,以行動支持在地藝術村的發芽成形。而港口部落藝術家伊祐·噶照不僅是展覽藝術家之一,也是藝術村背後重要的幕後推手,他不僅親手搭建起Makotaay藝術村的房子,同時也作為他藝術創作的工作室,而他的父親也是當年參與還我土地運動的第一代地主之一,而他家族的土地也正好就座落在823。
(藝術家 伊祐·噶照 阿美族
tarapapacase
那怪手第一台進來的時候,是我爸爸先那個的嘛,就是先制止的,這個制止就可以,就是一個力量了,你看一制止幾乎都不種了嘛,你沒有動作,可能就沒有希望了,如果你沒有動作,就讓他放任(國家)在這片土地上,那個開墾,或是亂幹嘛的,我覺得那個第一步很重要,然後到後面,你看抗爭那麼久,那麼多年,有那麼多的證明,有那麼多的缺失,是公部門造成的,這個,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有時候我會覺得很灰心,就是因為我一直把整個部落,覺得是我們是很大的家族,雖然到後面,其實(部落)沒有幾個人參與了,就是也開始,大家可能也是心裡覺得,可能會輸啊或是什麼,我都不服輸,反正我就是認定這個事情,這件 這塊土地就是,我為什麼去辦一個展,為什麼在這裡辦一個展,去蓋一個(房子),我們不管你啊,我幹嘛管你,你的機制,這是你在玩的。)
抗爭30年,期間部落與政府的多次交鋒,在這條漫長的抗爭路,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台11線通車以後,國家與資本前仆後繼地進入部落,而族人為了追求夢想,到外地打拚,留下老人與孩童守護著逐漸凋敝的部落,而伊祐也曾經在外地工作過,看到家鄉面對土地爭議,便毅然決然回到部落創作與生活,而曾經是青年會會長的他,帶著部落弟弟爬聖山,試圖在祖先的道路上,尋找真正的力量,用藝術與執念搭起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橋梁,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在採訪的過程中,看著伊祐忙進忙出,一下招呼遊客進來看展,一下與部落長輩討論農業區取水的問題。
(藝術家 伊祐·噶照 阿美族
tarapapacase
我就覺得我有時間就弄嘛,從以前就是這樣子,你有機會做你就做,真的沒辦法你就,,因為我不會拒絕,你知道嗎,我不知道怎麼拒絕人,只要人家說,我幾乎都是說好啦。)
做為在地藝術家,伊祐把傳統文化的互助精神,體現於藝術場域,看似鐵漢的他,內心卻有顆柔軟的心,看著部落長輩經常得提著水來灌溉,感到很心疼,於是決定動手幫忙蓋水塔,並且將這段過程,化為藝術創作,利用碎型木條的拼接,勾勒出種子吸取養分的流動姿態,中間開闢了一扇動窗,象徵祖靈之眼,擺放著這塊土地上曾經歷過的影像故事,呼應族人一代接著一代,為還我土地或爭取引水所做的努力與發聲。
(藝術家 伊祐·噶照 阿美族
tarapapacase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就是要衝到底,只要水一下來,就成功了這樣。)
從823藝術村走向529農事區,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是港口部落在地歌手,在2014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 他也曾經離開部落,到台北工作,後來看著家鄉面臨的土地爭議,2005年決定回到部落尋找逐漸消失的民族認同,並參與部落土地營造,將生活的過程化為創作養分,用母語譜出一首首歌曲,蘊含著部落文化知識與軌跡。
(那座山林,那片海洋,那條溪流,還有獵物,茫茫草原,遍野的昆蟲,層層岩石與珊瑚礁,大自然的土地去哪裡了,把土地還給我們,執政的政府啊,你們要了解阿美族(原住民)的歷史啊,快把大自然的土地還給我們,在我們心中,土地滋養萬物,在我們心中,土地無限偉大,在我們心中,土地孕育生命。)
(歌手 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阿美族
taraseasenai
這首歌名叫做偉大的土地,叫做tadamaaanay a sera,這個也就是我,剛回來部落的時候,我感受得到,老人家講的一些土地,有關於土地的故事,那土地是怎麼孕育,就是這邊的人,那後來,我就開始慢慢的去,跟很多老人家去談論,土地是怎麼滋養我們的,那老人家說沒有土地就是,我們沒有辦法養小孩啊,即便你,到外面工作或是你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沒有土地,你也是沒有辦法去養你的小孩,所以其實台灣原住民對土地的那種概念,其實就是滋養我們,我們要好好對待這個土地。)
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堅守部落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力,阿努回鄉十多年,深刻感受部落環境的巨大變化,加上長者的一一逝去,無法親眼看見土地權狀拿回的這一天。
(歌手 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阿美族
taraseasenai
剛開始發現這件事情,就是以前年輕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土地的,在原住民族的價值是什麼,後來我長大之後,開始慢慢這邊,有很多人了,愈來愈多人蓋房子,甚至是買土地,買走之後,甚至東管處進駐石梯坪,我才開始慢慢發現說,哎呀,我們原住民的生活圈,愈來愈小,愈來愈緊縮。)
(《還我祖先的土地》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去哪裡了
那老人說
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得到飽暖
那老人說
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過日子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把我們的土地還給我們 還給我們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把我們的土地還給我們 還給我們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去了哪裡
那老人說
誰先踏上這片土地
那老人說
誰先跨越這片海洋到這裡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把土地還給我們 快還給我們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是你們偷走我們祖先的土地
快還給我們
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還給我們
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還給我們
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還給我們
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還給我們
快還給我們)
溫柔的歌聲背後,控訴著被國家偷走土地的痛心。
(歌手 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阿美族
taraseasenai
做這首歌的時候,其實在當時,在抗爭的時候,就看見很多的老人家,在訴說這一塊土地,他們從出生一直到現在,他們出生就是在這個地方,然後在當時也發現很多老人家,都一一地走了,就講故事的這些老人家,也不在了,死掉了,就覺得心裡面很,在當時就是心裡面很,不知道怎麼去表現這樣子的事情,即便我現在做了這首歌,是還我土地運動的歌,但當時那些老人家給我的力量,就是很溫柔的力量,而且這些溫柔的力量,是很像刀一樣的那種鋒利。)
(Makotaay藝術村藝術總監 潘小雪
marathungu ki wazeazega ki Makotaay
我在想,這個時候大概是最好時候了,也就是說我們這塊地823,10幾年來的抗爭,30年的抗爭,那個抗爭其實就是跟鄉公所之間,還有我們東海岸風景管理處之間,在觀念上,還有在歷史文件上面的一個爭議,一直到後來,最近鄉公所給了,就是給了那個土地所有權狀,然後東管處這邊,在還沒有給之前,也提出一種共管的機制,所以我在想這樣一個情況下來,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狀況,我們這裡接著就成立藝術村,那所謂正義並不是說,我對你錯,而是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所以部落人很會,他很有毅力,然後同時也很會跟人家談判,那我覺得都是,除了藝術家以外,其他的,Lafay也在這裡,也花了很大的力氣,也為了引水,從山上引水下來,石梯坪要復耕,那個Suming在後面,也拍了一個影片,叫做太陽的孩子,很有名,所以這是一個(成立藝術村)很好的時機啦。)
除了伊祐跟阿努,Makotaay藝術村的成立背後,來自於一群人的努力,藉著對土地與文化的認同,一起聚集在港口部落,在爭取部落主權的同時,依著潮間帶而生的部落文化滋養,創作出綿延不絕的在地故事,在柔軟語境背後,用藝術占領方式,為沉默的自然、生態、文化及土地發聲。而這股力量,也將透過藝術形式,持續向外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