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0
記者
Iwan Nawe/NO 南投報導

不放棄傳統織紋之路 中原師徒織女登文化保存者

Mqedil ddaha wada mangal Tninun na Seediq bale

要有高超(特殊)織布的技藝,需要一份毅力與認同,在台灣各族群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環境,產生的織布圖紋及顏色也會代表地方族群特色。南投仁愛鄉中原部落屬於賽德克族,位於清流與眉原之間的部落, Uma林喜美老師與Robo高雪珠老師兩位老師擅長賽德克族各種織布工藝基本技法,在109年9月23日公告被認定南投縣傳統工藝「Tninun na Seediq bale/ Sediq balay/ Seejiq balay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 ,雖然中途有一段時間暫停編織工作,但對於織布文化的熱愛永不放棄,家人的支持也是兩位老師的動力,成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文化保存者,未來持續傳授賽德克族織布技術給下一代青年。

Uma林喜美老師和Robo(高雪珠老師)最擅長賽德克族各種織布圖文的基本技法,有平織(Tmiun bale) 、Cnuru(斜紋織)、Pacang doriq(菱紋織)、Pala pmiri(米粒織或浮織) 、Gnsuguc(花織經挑融合)、巧妙創新,兩位老師已熟練傳統苧麻線材產製工序,從剝麻皮 Snkeguy(剝麻)、Hmanguc ware(染煮)、捻線(Qmnuqah ware)捻紗等過程,成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師。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剛開始先種植苧麻,等長大苧麻開花後,莖的外層皮轉變成黑色時就開始採收,在刮苧麻之前一定先將苧麻砍掉,苧麻的外皮纖維剝下來,仔細刮麻,就像這個苧麻線很漂亮。 完成的苧麻線做法不同,產出的顏色深淺也不同,這個存放的比較久,用剝麻竹具刮下來的纖維成為麻線,再拿去晒乾,如果先過水再晒乾顏色效果更好,這個比較白的是日本傳統技術 ,先將成熟苧麻砍掉,將苧麻的外皮纖維剝下來的皮放在板子上,邊刮邊用水沖洗,完成就會很白。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煮過的苧麻線會發現它的顏色是否呈白色或是黑色,加入白色灰炭會顯得更白,完成的苧麻線用手捆在一起,就像這樣一團苧麻線一樣, 像這樣,完畢之後就開始捲線,就像這樣再用dosan整繞麻線使線才不會打結,繞完就拿取煮了,完成就可以開始織布了,織布之前先理經苧麻線。

Uma老師用苧麻從染色到織布都一個人獨自完成,這件衣服是她為女兒做的第一件苧麻傳統服飾。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這些都是以前傳統的服飾,整件都是苧麻線織出來的,有黑色、紅色、白色,白色是用白灰炭煮的,黑色是浸泡在田裡的黑泥巴,這是它產生的顏色,紅色是薯榔這是染色的來源。這就是傳統的服飾這是上衣及她的裙子,衣服及裙子。) 

時代的變遷當時日據時期開始進口毛線及布料取代傳統苧麻,織布的女性減少,日本布料開始流行,在日本時期布料可以直接做衣服了。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在日本時期有布料可以做成上衣,這件衣服差不多已經100多年,是日本的花布,也是長輩留下來的衣服,我很小心的珍藏它,當時已經很少人織布了,長輩就會教小孩子編車布邊,你看這是織的,這個小小的車布邊是手工織的,綁在窗戶邊讓孩子編 ,長輩在忙怕小孩子搗亂,就讓孩子編這很小的邊條,織完就縫在衣服花邊上,當裝飾品不會浪費掉。)

老師拿出Ubung(地機)最高難度的織紋,也是賽德克族差一點失傳的Pala pnmiri(米粒織或浮織)。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賽德克族最高階的織品就是Pala pnmiri粒織或浮織 ,那是兩片布一起綁起來,變成一條裙子,這個就是Pala pnmiri(粒織或浮織),披成兩邊。
(為何稱為最高級)
需要的工具織法很複雜,
(高難度的織法,需要有哪些的工具才能完成)
(還有Ubung)

這是最正統的Pala pnmiri粒織或浮織。
以前的衣服可以穿在外面,也可以穿在裡面有兩種穿法,這件服飾最正統的Pala pnmiri(粒織或浮織)。

因此,Pala pnmiri(粒織或浮織)傳統服飾的穿法有兩種,怎麼穿都好看,適合秋、冬季節, 穿起來格外保暖。

在文獻記載,百年之前就已經有Pala pnmiri(粒織或浮織)技術,只是經歷不同年代苧麻線逐漸被毛線織品取代。

兩位老師,平時喜歡一起研究不同的圖文,希望將賽德克族的所有的紋路一件一件織回來。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剛開始我會跟Robo一起織布一起研究織紋,現在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家織布。(我很好奇織女在一起會聊什麼)我們很少聊天,很少交談,因為織布要想每一個動作,可以聊天才會聊,除非織布動作熟練才會聊天。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Robo(高雪珠)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Robo(高雪珠)  Seediq
聊天容易出差錯

(Robo(高雪珠)老師的先生 Awi Walis(謝光華) 賽德克族
Seno na Robo(高雪珠)
Awi Walis(謝光華)  Seediq
編織傳統的衣服,就像這件衣服是台大博物館(紋路),之後(她們)要做大英博物館,還有台中科博館,他們也要將紋路好好研究,他們都在收集並仔細研究各種織布紋路記錄在記事本,未來將賽德克族的花紋,一件一件織成衣服並以傳授給下一代。
 
40幾歲嘗試申請南投縣文化保存(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登記沒有成功,喜美老師和RoBo老師覺得自己年輕經驗還不足,即使如此,她們持續努力挑戰各種賽德克族的織紋,讓織布技藝更精進。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當初你們有報名參加(南投縣文化布傳統工藝))
其實剛開始申請我們很不好意思,我們知道自己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當時我們兩人比較年輕,大部分都是有經驗的長者,我們還是決定報名參加。)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Robo(高雪珠)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Robo(高雪珠)  Seediq
在當時的想法是這樣,我是沒有跟長輩學習織布,我是一直跟喜美老師學習,都是他教我的,帶我去申請(南投縣文化布傳統工藝)我去做什麼?我還年輕編織經驗不足,他說沒關係,我們一起去參加,她強迫帶我一起參加,如果沒有獲選也沒關係。)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其實編織無法賺錢,就是織自己喜歡的花樣留起來,織給孩子跟先生穿,真的沒辦法賺錢。我只能說一起帶(Robo)上去我會的我教什麼,不管如何我們會一起不會分開,我是這樣跟Robo說,之後她就答應了,長久以來配合的很有默契。

沒關係重頭再來,用苧麻線從基礎到高階難度的織品再一次申請,並109年申請參加南投縣文化織布傳統工藝獲得評審委員的肯定。取得「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殊榮。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我們回來有很認真織布,那些織紋都織出來,織的織紋都是高難度的從基礎的到高階的,我們都是以苧麻線。

Robo老師說,研究織布紋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模擬,才會產出美麗的紋路,因此投入一件傳統服飾的時間、精神及價值是難以估算。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Robo(高雪珠)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Robo(高雪珠)  Seediq
其實是重製跟研究花費的時間比較久還有它的紋路頭腦都要想一下,這是什麼織法,我自己織我孩子的衣服就花了一年,一年一件(傳統服飾)。

一晃就是二十幾年, 一路走來非常辛苦,一邊學織布一邊帶孩子,家人的支持是她日後奠定織布技術的基礎。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我的家人非常好,不會反對我學習織布,就說去學沒關係,傍晚回家先生會問我,你織了什麼 做了哪些織品,很關心,他們希望我不要放棄織布,家人的鼓勵我也很認真學習。)

(Uma Peling(林喜美)老師的先生 Awi Nokan 賽德克族 
Seno na Uma Peling(林喜美)
Awi Nokan  Seediq
你看織布的婦女很少了,其實就是要有那個興趣,沒有興趣也沒有辦法啦,就是我們要支持她們!她們才會安心織布,只能說繼續努力、再接再厲,尋求突破對不對,能夠更上一層樓,織布這條路是一條個很漫長的一個工作。) 
 
長時間織布也讓喜美老師對織布感到疲乏而暫時放下織布工作,轉換跑道工作。但老師雖然沒有在身邊陪伴Robo老師,她仍然努力織布。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Uma Peling(林喜美)  Seediq 
有一段時間我沒有織布,我有點疲乏不想織,後來跑去工作,過了一年發現自己沒有接觸織布,有些高難度的織法幾乎快忘記了,還沒織完覺得好可惜,又擔心自己辛苦學來的技術忘記,我還是選擇回到工作室開始織布,還好Robo跟我一起織布,我們會互相扶持及鼓勵。 ) 

Uma林喜美老師與Robo高雪珠老師是師徒關係,當年看到織布的紋路非常漂亮,自己主動開口向Uma老師學習織布。她們兩人的相遇就像忘年之交的好朋友。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Robo(高雪珠)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Robo(高雪珠)  Seediq
我先生很喜歡傳統服飾,她姊姊有一件傳統衣服,她知道我跟喜美學習織布,會鼓勵我叫我趕快去學,甚至會來看我們織布也會讚美我們,我完成的布會做成衣服,不管織紋漂不漂亮,他也不會批評,反而會鼓勵我,不會說不好看,他就像喜美老師一樣,給我精神上的鼓勵,(她(喜美)都是正面的話),對,其實我很都會很懷疑他們說的是不是真的很美,其實我心裡很滿意,師傅的肯定,當然相信,我(心裡)是非常開心,我當然會愈織愈開心,就這樣一直織下去。)

(Robo(高雪珠)老師的先生 謝光華 賽德克族
Seno na Robo(高雪珠)
Awi Walis(謝光華)  Seediq
十幾年前我還在消防隊,我看見家裡有一件傳統服飾,她自己有興趣,孩子都長大了,就算她沒有工作,我叫她好好研究織布,研究織布不是很簡單,剛好她自己有興趣,她很聰明,只要教一次她就很上手,希望你好好專心織布,錢我來賺,從事消防工作有固定收入,孩子大了更要努力研究,做成衣服。)

Robo高雪珠老師整天花在織布的時間很長,先生也很心疼,看著她織布辛苦一路走來家裡兼顧的很好,也讓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Robo(高雪珠)老師的先生 謝光華 賽德克族
我看她織布不容易,三到五個小時,甚至忘記吃飯時間,常常問她要吃什麼,兩個人也不好煮,不然煮水餃好了,(煮給她吃嗎),是的,我幫忙煮,平時都是她在煮,她一邊織布一邊帶孩子,孩子都讀到大學畢業,她現在有更多的時間好好專心織布,這是我最開心的一件事。)

受到家人的讚美及師傅的認同,是給予Robo高雪珠老師在持續推動織布最大支持者。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Robo(高雪珠) 賽德克族
Tninun na Seediq bale
Robo(高雪珠)  Seediq
很感謝喜美老師,如果沒有遇到她搞不好都坐在小吃店喝一杯(酒)。

喜美老師說年邁的長輩無法織布了,會將一生使用的Ubung送給Uma林喜美老師,長輩也相信喜美老師會好好的保存。

(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保存者  Uma Peling(林喜美) 賽德克族
(長輩留下來,(他們的工具怎麼都在這裡),他們都沒有辦法織布了,來拿我的Ubung地機,我要送給你我要傳給你,不要浪費掉,孩子都沒有人要織布了,我也不能織布了,家裡人也沒有人織布了我送給你,這地機也是長輩買的,我還是留下,看看誰會織布我就傳給她,請我過去拿,就是這個(地機)。

新一代的青年也開始投入編織行列,奶奶是啟蒙老師我也會常常到姑婆家學習織布,Habo看到許多漂亮的織紋也開啟對織布的興趣。 

(中原部落織布學習者 Hobo 賽德克族
Smluhe ptinun
Hobo Seediq
因為喜歡就想要,就是奶奶也會織,剛好也知道奶奶跟姑婆都在這裡一起學習,就是以前阿嬤教他們。自己也很喜歡尤其是當穿上族服的時候意義是覺得不一樣的,因為在坐地機的時候很辛苦,最後變成衣服的一種,穿在身上的時候是一種感動。(你的感動從何而來)
Ubung地機在使用上從繞線開始,然後再到上機再到自己喜歡花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還有身體,因為在操作Ubung地機的時候是人跟織具是結合的,人機合一的方式。)

喜美跟Robo老師兩人一起攜手織布將近二十年,雖然中途有一段時間Uma老師暫停編織工作, 因熱愛織布文化的而無法割捨,如今成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文化保存者,未來持續傳授賽德克族織布給下一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