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uliu (郭亞文) 桃園大園/桃園

319戶原民遇航空城徵收 長年扎根大園如今何處去?

隨著現代國家的出現,原住民族的文化脈絡與土地的高度連結關係,出現斷裂與分離。現代生活中的族群遷徙,「都市原住民」,誕生了!移居都會區落地生根的族人,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學習傳統知識模式?搭起原鄉與都市間的橋樑?而今年桃園市超越台東縣,成為全台灣原住民人口第二多的縣市!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推出"桃園新原鄉"系列報導,在這個新興的都市新原鄉中,首先我們要帶您來看見桃園航空城 的開發,如何牽動影響著將近千名族人的居住權。在歷經了十多年抗爭與對話,桃園航空城終於在今年,正式進入實際動工階段,也因為開發規模數全台第一,也將成為台灣建設史上重大里程碑。但其中受到影響的原民徵收戶卻也將近千人,許多都是二、三十年前,從花東地區北上打拚的族人,好不容易在大園區落地生根,如今再度面臨搬遷變動,他們究竟該何去何從?我們帶您繼續追蹤。

(記者 Ciwas Yamai 泰雅族:
歷經12年爭迭不休的
桃園航空城開發案
,已在今年正式邁入實質建設
,也將桃園推向黃金建設期
,但記者實地來到大園區
,一處相對空曠的住宅區
,您會發現一個又一個
都市原住民聚落
,但當國家政策勢在必行
,族人卻不知該何去何從)

(桃園大園區居民 蔡佩榕 阿美族:
住到現在已經三十幾年了
,一想到這個說要分散了
,就覺得真的太難過了)

(桃園大園區原住民族發展協進會副主席 黃斐鑫 排灣族:
聚在一起大家(徵收戶)就是討論
,你找到房子了沒
,我哪裡有看到(房子)
,房價多少 可不可以買)

居民臉上盡是徬徨無助表情,因為隨著航空城徵收作業逐步啟動,代表同一時間,就有高達4千多戶徵收居民,正在四處另謀安身之地,當中至少有319戶受影響的原民族人,也努力在都市叢林中,尋找下一個居住地。

(桃園大園區沙崙后厝竹圍頭目 李頂利 阿美族:
他們也是買的
,還有最旁邊這一家(房屋)也是買的)

走進沙崙社區,大園區頭目指認出一間間透天獨棟,都是旅北族人好不容易打拚一輩子,花掉半生積蓄,才得來的安居住所;這裡環境相對空曠,還能讓長輩擁有一塊小小開心農場,更重要的是,有近似於「家鄉」的人情與文化。

(桃園大園區徵收戶 蔡佩榕 阿美族:
像豐年祭嘛
,都是在這個地方練跳)

只要每年祭典籌備或每晚放鬆解壓,這個角落都是族人相聚地點,還把它取名為「轉角遇到愛」。然而如今,這個轉角卻碰上「航空城」,代表不久將來,也將面臨人去樓空的命運。

(桃園大園區原住民族發展協進會副主席 黃斐鑫 排灣族:
(徵收後)變成很大的問題就是,大園這一帶的原住民就會流失很多(那他們會去哪裡)四散 就會變成四散)

(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伯特利堂教會牧師 金文彬 布農族:
原住民如果搬遷,不是個人搬遷,事實上是整個家族的搬遷,就弟兄姊妹觀察,他們(已搬遷住戶)可能,就是在一個社區裡面被孤立,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就是有聚落型的關係的營造)

正因考量原住民徵收戶相較其他住戶而言,存在文化、就業等適應需求,桃園市原民局也從去年9月提出「原住民陪伴方案」,列冊定期關懷,並提出優於一般徵收戶的「安遷優惠措施」,為經濟相對弱勢的族人,減少安遷成本,同時再安排原家中心社工員前進大街小巷,為族人解決生活難題。

(桃園市原民局長 Temu Nokan (林日龍) 泰雅族:
因為它已經涉及社會安全網的問題,他可能將來有就業 就學 就醫的問題,我們已經責成我們原家中心,跟大園區的原服員能夠及時地照顧他們)

看著飛機乘風啟航,是族人每天習以為常的景象。但或許沒預料到,未來幾年,大園區將隨著航空城的興建而脫胎換骨,但在這裡落地生根的近千名族人,也將看著原本家園,成為"消失的風景",他們的下一步將遷往何處?仍待族人譜出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