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記者
palang paljaljuman 屏東潮州

潮書院''潮聲探索''展 重溫潮州在地音樂故事

由台灣好基金會、設立在潮州落地生根的潮書院,先前展出了一檔台灣山地歌謠的流行年代展覽,要讓民眾重溫1960年代的音樂跟故事。

從最早1961年的南王民生康樂隊黑膠唱片、林班歌后蔡美雲的卡帶,到近代路達瑪幹的《妹妹的喜帖》CD唱片,都與潮州音樂錄製產業息息相關,潮州因為地理位置及物產集散地的關係,原漢在此交流頻繁,音樂也為大家留下深刻印記。

(潮州鎮居民 張小姐:
本來站得遠遠聽,都越聽就越走越近,然後有些弦律你就自動地就是搖擺起來。)

(潮州鎮居民 陳小姐:
以前的(歌)有聽過,但是聽到的時候是唱台語的,或者唱國語的,我們不知道原來這是我們的,原住民的歌曲去改編的實在是太讚了。)

台灣好基金會的潮書院,與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專家徐睿楷合作,藉由不同音樂載體、歷史影像及老物件,讓在地民眾重溫從1960年代以來的音樂故事。

(台灣好基金會資深企畫專員 黃琳群:
這個資料是一個很齊全的,我們就先以台灣的山地歌謠的流行年代為主,做我們第一集的發聲,想要透過這件事讓潮州其它的,不同的聲音故事,音樂故事可以收集起來,拼湊出一張專屬於潮州的地圖。)

潮書院除了繪製音樂地圖,也依照年代、歌手的脈絡,清楚呈現原住民族音樂的演進,期待有新一代承接這個音樂文化。

(台灣好基金會資深企畫專員 黃琳群: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再把大家的記憶拉起來之後,我們就可以用這個舊的元素,做新的創意的發聲,然後它就會影響到我們下面的年輕人,然後年輕人又可以再接續回來,所以它就是會變成它不是一個斷裂的文化。)

(聲音來源 部落創作歌手 卓亞麥 排灣族:
有可以介紹講解,又可以聽到現場,有那個線上的歌手,還正在唱歌的歌手在唱的話,也不錯這個感覺,讓觀眾可以更能夠融入。)

持續在部落創作的卓亞麥,從卡帶時期唱到現在出新專輯,他期許自己與後輩承襲前輩們的文化情感,繼續在部落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