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博屋瑪小學,為了建構學生對泰雅民族音樂的素養,除了平時學習泰雅傳統歌謠外,口簧琴更是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甚至每位師生都有一把自己製作的口簧琴,為此學校每年也都會辦理口簧琴競賽,來展現民族音樂的學習成果。
台中市博屋瑪小學的的課程中,口簧琴是每位學生的必學項目,在這次的口簧琴競賽裡,哪怕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口簧琴彈奏的水準與穩定度,都令人刮目相看,這些都是老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創造出的學習成果,也深化民族教育的內涵。
(博屋瑪國小學生 陳 覓 泰雅族:
因為很常練習。
記者:都在哪裡練習?
家裡或學校。
記者:這次為了比賽妳準備了多久的時間?
一個禮拜多。)
(評審 南藝大中國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范楊坤:
音樂其實是民族文化在傳承裡面,最難的一環,第一個他會遇到,音樂是很抽象的運動現象,再來他會遇到語言的問題,那所以說他在這個部分,如果在這個部分的保存或者是復振能夠,達到一定的成果的時候,那對整個民族教育的,內在內涵的理解或者是內在的傳承,會是更完整的。)
尤其在這次的比賽中,每位學生都有自己專屬的口簧琴上場比賽,在博屋瑪小學,學生入學老師會先贈送每位學生一支,成為博屋瑪每位學生學習的標準配備,等到中高年級,每位學生都必須親手製作自己的口簧琴。
(博屋瑪國小學生 Haking 泰雅族:
一開始一年級會去,老師會去給一支,然後到五六年級的時候,就會有製作銅片口簧琴的課程,)
(評審 新竹尖石新樂國小校長 高文良 泰雅族:
其實教育部以前都有推人人一個樂器,但是我看到博屋瑪的小孩子,他的人人一個樂器是,每個人都擁有自己泰雅文化的樂器,我覺得這是非常感動的地方,那每個人吹奏的方式,好與壞其實不重要,重要是他是不是喜歡,而且他在拉口簧琴的時候,他可以影響到他家人,或甚至於整個部落社會,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一件事情。)
口簧琴是泰雅族的傳統樂器,博屋瑪國小藉由民族文化課程,去實踐傳統樂舞文化內涵,透過比賽,也讓學生互相觀摩,大家共同努力學習的成果與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