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w daan mapa paru rngsux thijil alang ka Truku Dowmung
花蓮吉安鄉目前有1萬5千6百多位原住民族人口,主要為阿美族,但其中有2千多位太魯閣族人,主要居住在博愛新村alang
Sbiyuk,他們是來自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的族人,為什麼會居住在吉安鄉,是因為30年前也就是民國79年6月的歐菲莉颱風,豪大的雨量,造成銅門村13鄰旁小溪溝因山崩造成土石流sunu,掩埋12qpuruh alang、13鄰,20多戶住家,將近30人喪生的悲劇。當時政府協助災戶在民國81年遷建至吉安鄉干城村的「博愛新村alang Sbiyuk」。吉安鄉公所在今年成立了鄉內第八個文健站pyaan pkbrax sjiqun alang Sbiyuk"博愛新村文化健康站" ,有別於鄉內其他地區阿美族文健站pyaan pkbrax sjiqun alang,這個文健站pyaan pkbrax sjiqun alang服務太魯閣族人,提供了近30位長者一處共餐及學習課程的場所。
(記者 咪敏:
Msaput kari Miming
現在我在的地方,是花蓮縣的吉安鄉,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這裡主要居住阿美族人,但其實在這裡,有太魯閣族的部落,他們是什麼原因離開了部落,來到阿美族的聚落博愛新村呢,又是如何融入這裡的生活,以及如何歷經自我的調適,今天我們就要帶大家來認識,太魯閣族的部落博愛新村。)
(來到博愛新村先看到的就是醒目的部落入口意象,走進部落整排綠意盎然的樹木,以及刻印著原住民圖騰和太魯閣族拼音的圍牆,這個位在吉安鄉干城村花蓮監獄旁的博愛新村部落是民國81年建立的,目前大概有100多位族人居住在這裡,他們是從秀林鄉銅門村遷到這裡的太魯閣族人,30年前的颱風摧毀原本的家園。)
博愛新村耆老 鍾月英 太魯閣族(26年生)
(博愛新村 鍾月英 Rudan tmpusu alang Truku
我們感到受驚害怕,那時我們正值年輕,碰到如此的慘狀,我的爸爸更清楚現場狀況,就在銅門部落的上游,那是爸爸常走的銅門獵徑,我感到很不解,山谷是那麼的狹小,怎麼會連人都帶走了,那是山靈對我們的咒詛嗎,當時爸爸說部落山頭的林班地,林班那頭土石已形成黏稠液體,就是會黏人的泥土、水流成潭,
泥濘帶動上層的土石一起流動,(哦 是堰塞湖嗎) 對,爸爸說那裡是夏天,最好獵飛鼠的地方,那時候堰塞湖只是一灘泥濘,因當時風勢太大又夾帶豪雨,堰塞湖壩體漲滿了水,受不了豪大雨沖擊的堰塞湖,瞬間的衝力大到樹木連根拔起,然後沖刷整座小山谷,土石流將山谷淹沒,把我家都堆滿土石,很大片的土石堆疊到我家。)
(民國79年6月的歐菲莉颱風從花蓮市登陸,花蓮降下豪大雨,造成銅門村小溪溝山崩土石流,掩埋了12、13鄰的房舍,超過30人罹難。當時在國人捐款以及政府的協助下,受災戶搬遷到這裡居住,也成為了全台第一個受災遷村的部落,雖然搬到新家已經幾十年了,但對於過往的這段天災,許多族人還是心有餘悸。)
博愛新村族人 池順興 (Masaw) 太魯閣族
(博愛新村池順興(Biyuq)
Tmpusu alang Truku
住在那鄰比較多的家族是,MukUway MukDuyung,只有這些家族的人,住在當時災區的11跟12鄰家族,住在下方的漢人,他們都是外地來的,也是被土石流一併沖走。)
博愛新村族人 曾惠子 太魯閣族
(博愛新村 曾惠子 Tmpusu alang Truku
我是Kbayang家族的人,新白楊家族,那邊住著有其他的家族,像是妳的爺爺是Mqmgi,還有Mqicing家族的人,受災最嚴重的是12、13鄰,12鄰的中間全被沖走,一直到13鄰,所以現在沒有辦法再蓋房子,(一直到現在嗎),一直到現在還是劃為危險地區,無法重建了,我還很幸運啦,我跟3個女兒都還活著。)
(站在當時受災的地點,銅門村的文史工作者回憶說當時的巨響震驚全村的人。)
(文史工作者 范若望 太魯閣族
Dmptpatas patas endaan Truku
隔天凌晨颱風離境之後,差不多早上8點,忽然就聽到爆炸聲,碰一聲好大巨響的聲音,當時我們很震驚,不知發生什麼事,結果就有人來告知,上面有土石流爆發,在12鄰,就我站的位置這裡,我家裡住第8鄰,就從那邊走上來,我從第8鄰走路上來,哇 反正很悽慘就對了,12鄰都被土石流淹沒了,從神社的位置,到台電的這個疊石圍牆這裡,這個區塊剛好全部都被埋掉了,當時會看到頭,手有露出來,然後感覺滿可怕的,這裡的墳墓也都被淹埋了,我們很想幫忙挖出來要救人,但是那個手沒辦法,大大小小的石頭還有泥土,根本沒辦法救,只能等怪手來,差不多在,省政府那時候,就來處理那個事情,一直到80年底跟81年,干城村的博愛新村才蓋完,等於是遷村的位址。)
(文史工作者 范若望 太魯閣族 范若望:
Dmptpatas patas endaan Truku
那天歐菲莉颱風進來,在民國79年6月19號,那天歐菲莉颱風進來,它是夾帶那個龐大的豪雨,早期在這裡的太魯閣族人,他們對住屋的環境很有智慧,他們說這裡住沒有關係,這裡取水也方便,所以才願意住在這裡,照以前老人家的經驗,住在這裡很安全,結果,但是你在上游那個地方,破壞到它的原來的基本地形,地質就會產生不同的改變了,地形地物的改變。)
(山林的改變引起了災害,讓受災的太魯閣族人無奈地的離開熟悉的環境,到距離部落約5公里的山下居住重建家園,但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適應生活。)
(文健站廚師 曾惠子 太魯閣族vs 記者 咪敏 太魯閣族
Pyaan pkbrax sjiqun alang Truku VS. Msaput kari Miming Truku
可能活的人,即便我們存活也有了住所,但心靈還是很驚慌無助,(有做任何心靈輔導嗎),有 他們有來探是我們,顯然給了我們房子住,就認為這樣就足夠了,把我們心裡感受到,我們是被丟在那邊的人,對呀 我家住了嘛,我們來到這裡(博愛新村),好像是被遺棄的人,我不解政府在關心什麼,當年我們幾乎是被遺忘的一群,後來有教會來關懷我們,那是他們蓋的,剛開始沒教會,他們會來銅門聚會,後來看到族人漸漸年邁,銅門太遠又行動恐不便,於是就近蓋了一間教會,提供給銅門部落的族人,所以心靈上就有慰藉,但我還是會來銅門教會聚會,因為還是心懷老部落的教會,走出陰霾之後,我也開始找事做了,也不會任自己陷在低落中。)
(博愛新村 鍾月英
Rudan tmpusu alang Truku
這裡不是只有我們而已(銅門),還有米亞灣廟住戶那邊,也是同樣被土石流沖走,米亞灣廟那邊 就慶豐那裡,他們也移住到這裡,還有阿美族(Sruma),這裡很像聯合國,有阿美族 閩南人、外省人,我們都住在這裡,彼此都相敬如賓,我們相處和諧不會有衝突,彼此相敬如賓也不互動,也不交談。)
(博愛新村曾惠子
tmpusu alang Truku
這裡有教會,基督長老教會,這裡是有地方可以聚會,有的是去銅門,因為我們從以前都是在銅門,比較習慣去銅門教會聚會,像他們因長者行動不方便了,他們就近聚會,我們這裡有很大間的教會,(使用華語講道嗎),還是用母語,太魯閣族語,他們請的牧師是用母語的,現在部落教會都會使用母語,還有唱太魯閣族語詩歌,所以幫助我們很快適應這裡。)
(博愛新村 鍾月英
Rudan tmpusu alang Truku
我還是很感恩,在有生之年還能受到政府照護,內心感到很欣慰,現在孩子都會講母語,都會講了,都有母語老師教他們說母語。)
(博愛新村 曾惠子
Tmpusu alang Truku
日前因為這裡活躍起來,政府才注意到也開始關注我們,我們真的感到很窩心,(開始活力部落的原因是什麼),長者們也開始找到生命出口,也提議政府邀請母語老師授課,我們就要求聘請母語老師,教我們下一代孩子學母語,老人家因為聽到母語,也就展現笑容 開心的生活。)
(經過多年的時間,長輩們終於在博愛新村的家展開笑容,所幸博愛新村距離部落的家只有大約10幾分鐘的車程,大多數的長輩幾乎每天都還是會回銅門部落,看看親人也繼續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
(博愛新村族人 曾惠子 太魯閣族 vs 記者 咪敏 太魯閣族]]
Pyaan pkbrax sjiqun alang 曾惠子 Truku VS. Msaput kari Miming Truku
到了,咪敏。我們以前的家,都被土石流沖走了,這裡是12鄰、13鄰,部落都沒有了,我們都會來這裡,懷念自己的生長地方,因為我們從小就生長在這裡,所以常會想回來,看看曾經生長的地方,(現在這裡還有做什麼),我拿來養雞,或是種植一些蔬菜,總是會回憶,這片土生土長的地方,也真的很想念這片山林,我很懷念被土石流沖走的鄰居,他們受驚嚇的慘叫聲,至今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當時我的先生是時任的村長,變了這裡 部落都變樣了,通通都是土石堆積,我打平之後,就蓋成雞舍了,(以前不是這樣的樣貌),不是,不是這樣,地基還比較低,就變成這樣荒涼了,歷經土石流沖刷,所以就很荒涼了,剛開始真的很難接受,現在比較可以接受事實了,剛開始發生事情的時候,我都不敢來這裡面對現況,因我無法接受也感到悵然,(您是如何走出陰霾),媽媽先過來這裡蓋雞舍,她先過來這裡,就蓋前面那個雞舍,我不願意承受這打擊,大概過了7到8年,我才願意走出來面對,我們家5個人都死裡逃生,所以我很幸運,這我要感謝主,真的是要感謝主。)
(博愛新村 黑婻 太魯閣族
Ptruway mhuma pgu Truku Hinan Truku
早期太魯閣族人,所有農地都是無毒的自然農法,所以也比較少看到族人生病,我也回復學習自然無毒的農法,因為這就是太魯閣族原生種紅藜,一年一次結穗,很多人不喜歡種,因它收割期在11、12月分,冬季沒有太陽,我收割之後會晒在外面,沒陽光出現時,就只好借助電風扇吹乾,24小時用電風扇吹乾,從它的葉子都可以吃,煮湯、涼拌,熬湯、先摘斷備用,還有排骨湯、小魚干都可,它的營養價值很高,所有平地的蔬菜沒有強過它,它的營養價值很高,它是一年收成1次,因為全株從根部都可以食用,一直到結穗都可以泡水喝,我們稱紅藜茶,這是原生種紅藜一年收成1次,營養價值很高,我去研習所看到的紅藜,光一條結穗,就很多種顏色,但是太魯閣族的原生紅藜,如果相隔遠一點栽種,它的根就很粗,若運氣好沒有被豪雨侵襲,它會長穗3到5斤的,結穗很粗大,且分枝很多,只要收割一捆就生很多紅藜,至少3到5斤。)
(災後族人們努力的生活堅強的面對環境,在生活中不停的尋找傳統的生活,不忘記自己的根,就像雨後會天晴一樣,現在也已經能夠面對30年前的災情。)
(記者 咪敏:
Msaput kari Miming
剛剛我們是從慕谷慕魚過來,銅門部落是太魯閣族的部落,他們都會回到銅門種植農作物,而現在我們來到,他們新移住的地方吉安鄉干城村,就是博愛新村也就是緊鄰花蓮監獄,我們一起瞭解,移住到博愛新村的族人,來到文健站的生活動態,這看版詳細說明族人移住的由來,(您好嗎),平時很難見到妳,我馬上過來,這裡就是文化健康站了,這面標語是使用太魯閣族語,關懷活動中心(站),早安,好,正常,請先洗個手保護自己。)
(跟著電視螢幕活動筋骨,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長輩,這是博愛新村文化健康站,今年才成立的,有近30位的長者參與,這裡每週一到週五有共餐及課程的學習,除了可以關心長者的健康,也讓長輩心靈找到一份歸屬,也成為彼此間支持的力量。)
(照服員 王梅玲 太魯閣族 vs記者 咪敏]
Kklawa rudan alang 王梅玲 Truku VS.Msaput kari Miming Truku
耆老們一起來共學,透過課程設計,可以有效減緩老化,也可以預防提早老化,(文健站總共有幾位長者),目前總共有26位長者需要照護,每天出勤率幾乎過半數,像我們還有一些很特別的服務,有些長者行動不便,就無法前來文健站共學,我們就會將一些手工藝,像是簡單的繪畫,顏色配置得一些圖,會帶到他們家中操作,把這些減緩老化的手工藝,或者是課程,會帶到他們家中練習操作,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還有一項也很特別,這裡的長者因隔代教養,或肩負照護孫子女等任務,很多長者也會攜帶孫子女,跟著一起共學,所以隔代長孫共學很有趣,我們也為幼兒設計遊戲區,這部份我們也很強調,也讓齊聚在這裡的隔代長孫,都能健康成長安心快樂的學習,一起在這邊上課,孩子部分也能顧到,那文化心靈課程,我們希望透過聽一些古調音樂,可以療癒他們的心情,可以讓心情更加開朗,他們來到這裡也不感覺自己在教,而是跟他們以前的生活,比較有記憶的回憶,可以刺激回憶自己以前的生活,也重新建立他們的自信心,(長者來到這裡 誰為他們準備午餐),這裡的長者,都會自己種植農作物,他們會提供一些野菜,然後就是最近的箭筍有沒有,箭筍,還有紅藜,紅藜是我們很特別的作物,我們長者有專門種植有機紅藜,他會贊助我們,然後讓我們就是加在飯裡面,健康的飯加一點紅藜,就可以達到健康營養,還不錯 這邊的長者,大家都很願意分享,有什麼大家就一起分享。)
(這裡的長者的生計來源有哪些,又這裡長者最大的娛樂有哪些,他們來到這裡如何排遣生活。在文健站還沒有成立之前,幾乎都很少互動,老人家很少互動,他們頂多因為,他們都是來自銅門部落災區,頂多早上很喜歡回銅門的山上,他們有他們的地話,就會回去種植一些菜,有些早上會喜歡做這樣的事情,自從我們文健站成立之後,他們就會想要就是,把時間分配到我們這邊,開課的時候他們也會聚在這裡,因為我們長照單位,有讓他們互相有互動更認識,他們的人際關係更好,這是我所看到的,他們在互動上,文化上生活的背景不同,所以他們就生活比較沮喪,自從文化站成立之後,然後就很多笑聲了。)
(我也深深被傳來的笑聲吸引,當他們聽到我的聲音,很開心的認出了我便開始講他移住故事給我聽)對 這邊的長者 很親切可愛。)
(博愛新村 鍾月英
Rudan tmpusu alang Truku
剛開始來到這裡很不適應,我現在已經老了,因為出生銅門部落,大概事過1至2年之後,那時候才赫然發覺這裡好便利,就醫或者買菜時 交通很便利,不像在山上還要走山路,因為部落遭土石流沖刷,很多道路都被堵住無法進出,很浪費時間,現在這裡就醫太方便了,因為我也常生病,在這裡我沒有辦法工作了,我很感謝政府的長照德政,還有老人年金的補貼,現在又有成立文站,(文健站) 對,我們感到非常窩心,因為進入黃昏年齡,還能受到關懷與照護,我們只有無限感恩能受惠。)
(心中充滿感恩,來到文健站跟大家聚聚成為長輩們每一天的生活,做做操、唱唱跳跳、做手工藝也有族語課,甚至還安排了文化心靈課,看看太魯閣文化相關的影片,讓長者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和回顧過去生長的土地的種種記憶,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也問payi還會不會唱以前的歌,payi想了想唱出了她的記憶。)
(博愛新村 鍾月英
Rudan tmpusu alang Truku
我要唱的這首歌,
有一點曖昧,很詼諧的歌,
1.Ima gisu mapa brunguy truma gaga 下方那位揹著揹簍的是誰
Usa na miying pajik qulung 他要去找野菜
Gimax na idaw masu 和在小米飯中
Qlayun na ama niya 他要請他的女婿吃
2.Ima gisu meapa qaraw qhuni gaga正在揹著樹枝那位是誰
Usa na miying qaraw qhuni他去找樹枝
Hapuy na tunux bowyak準備用來熬煮山豬頭肉
Qlayun na ina niya 他要請他媳婦吃
這是早期的歌。)
(成立文健站長輩們聚在一起又像回到在部落生活一樣,曾經共同面對了部落的生離死別,但他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就像mrmun一樣,勇敢突破困境活出太魯閣族向陽前山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