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tjivuluwan (孫政賢) 台北市

丹大林道開放二輪車意外頻傳 林務局回應

近來諸多山林議題,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身為山林主管機關,林務局也在今天(15)回應,丹大林道過去常受到落石影響,非常不利於車輛通行,但仍選擇不禁止所有二輪車輛進入,是因為它已經不屬於林務局所管轄的"81條林道"中,代表政府目前並無法源、也沒有任何權限,禁止國人騎車入山,因此才決定回歸法制面,一視同仁,但仍呼籲,所有車友入山前,務必做好安全評估,承擔後續的行車風險。

日前丹大林道上,越野車手墜谷受傷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也讓大家看見,丹大林道不可忽視的高危險性。

回顧1958年的大伐木時代,丹大林道肩負著"伐木作業道"的重任,一路從濁水溪畔直通七彩湖,全長68公里,號稱全台最長林道。然而後因禁伐政策而沒落,加上天災侵襲,讓原本柔腸寸斷的路況,更加雪上加霜;約在2004年,林道廢止後,不再屬於林務局正式管轄的林道,代表自此之後,政府並無權限,禁止國人入山。

(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科長 黃信富:
不再是林道之後,林務局也沒有特別的權利可以去說,特別管制某些車輛可以進入,某些車輛不能夠進入,假如外面的車輛持續不能夠進入,當地的業者可以持續地,用他們的車輛,另外再帶著付費的民眾,特別地接駁他們進去,做其他的旅遊活動的話,那其實兩者之間就會出現,一個非常不公平的狀況)

因此林務局最終決定,回歸法制面,一視同仁。但仍呼籲,在丹大林道如此脆弱、易崩情況下,國人入山前務必做好安全評估,自行承擔行車風險。但進入山林後,什麼東西該帶走,又有哪些歷史文物不能拿?林務局也向山友喊話。

(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科長 黃信富:
台灣的山林 它不只有,現存的生態 它也承載了,過去很多歷史發展的文化脈絡,有些東西它可能性質上,跟現代的物品感覺外貌是相似的,可是它的歷史意義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們會呼籲說,未來要去舉辦這些淨山活動,事前儘量跟當地的林管處,做一個申請,那我們可以共同去討論,讓活動的操作更完善)

近來諸多山林議題,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身為山林主管機關,林務局再次強調,現在部落內都有專業導覽人員,山友不妨換個角度,從族人角度認識山林,或許不只能獲得更深度的生態認識、文化體驗,也能讓原本的親山、淨山行為美意,被真正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