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化會議今明(28-29)兩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登場,扣合生活文化跟文化生產兩大面向,希望解決產業問題,並提出下一階段文化部的施政重點與方向。
2021至2022全國文化會議,5月28、29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以文化生活跟文化生產為兩大核心,辦理分區、專家論壇。在分區論壇上,就強化在地文化歷史、台灣文化價值轉譯與應用、推動文化跨域跟國際合作、青年參與及文化平權4大議題,進行激盪。其中,有學者建議,再造歷史現場,融入生活場域文化效益,像是石門戰役紀念雕像的設立,促成民眾對恆春半島多元族群的了解。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戴寶春:
重新對牡丹社事件,有新的一個做法,也建立了紀念館,其實帶動了整個,恆春半島的文化旅遊,甚至也讓台灣重新去思考,過去的歷史事件當中,去思考台灣跟琉球,跟日本的關係)
全國文化會議是文化基本法通過後首度舉辦,也是四年一次制度性會議,這次主題為文化生生不息,也會針對影視音產業、文化數位傳播,跟科技應用等六大產業領域,讓產官學進行充分對話,強調文化產業面的議題。文化部希望透過反覆討論、爬梳,跟各界意見蒐羅,試圖為產業現況問題,找出解決且可行性的政策參考。
(文化部長 李永得:
去連結我們在地的歷史,跟未來還有跨域,橫的縱的,聽取大家的意見,怎麼樣讓我們的文化,在台灣這塊土地的,土地人民生活當中,再去演繹去傳承去創造,發展新的一個文化未來)
(行政院長 蘇貞昌:
所以從法制面 組織面,也各方面包括,連場域在這幾年國家用,非常大的努力預算,也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都一一完成)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透過文化基本法、國家語言發展法等法制建置,陸續完成文化推廣中心設立,跟文化場域升格,並推動原住民族語振興,發展國家的文化資產。對於會議總結文化部將提出回應,並將具體研擬施政計畫落實執行,打造全民的文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