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luk ni 朱健炫 nay misikitangay mikuli a iyong
民國60-70年代,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煤礦產業malulacul,豐厚的待遇,吸引許多花東族人北上打拚。攝影師朱健炫原本只是為了比賽取材,但進入礦場後被礦工的形象所震撼,開始踏入拍攝礦工生活,為族人留下堅毅辛勞的影像。新北市土城區公所金城藝廊即日起展出「我的爸爸是礦工」攝影展,透過紀實攝影家朱健炫的作品,重現了當年的海山煤礦實景。
被煤屑抹黑的臉龐,露出堅毅的眼神和一抹淡然的笑容,帶出5、60年代北漂族人堅毅和辛勞的故事。這是攝影師朱健炫的作品,原本只是為了參加攝影比賽取材,但當進入族人較多的海山及建基礦場後,被礦工的形象所震撼。
(昔日海山煤礦礦工 林賢妹 阿美族:
misikitangay
林賢妹 Amis
我是在下面撿那個石頭的,礦坑裡面挖出來的煤礦,都有一些石頭 倒出來輸送帶的時候,要把那個石頭撿掉 要留那個煤礦,我弟弟那時候是在礦坑裡面,檯梯 電梯 那裡爆炸都是他們6個英雄,都是從裡面救援那些屍體,不簡單那個工作)
礦工族人想起在海山煤礦的工作情形及親友所遭遇到礦災,還是覺得格外艱辛。朱健炫表示自己不抽菸,但當時總是會帶包菸,待礦工出坑後就遞上香菸,彼此熟識才了解到許多礦工朋友,大部分都是原住民族。對於是否有得獎變成其次,反而更想記錄原民礦工的日常生活。
(攝影師 朱健炫:
misasingay
朱健炫
海山整個礦工裡面,大約有百分之70以上,是阿美族的朋友 阿美族的礦工,所以我跟他們之間也愈來愈熟,愈來愈關心他們生活動態跟工作情形,慢慢我就開始在海山蹲點,這就是我開始很專心很熱心,去拍原住民礦工的緣由)
族人離鄉背景,來到北部討生活,礦工本就是博命工作,就算出坑後,還有肺矽病隱憂。朱健炫也表示,這次展出,是為感懷昔日用青春與生命,奉獻給這塊土地的原民礦工與他的家人,他們曾是創造出台灣經濟及工業起飛的無名勇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