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cʉ'ʉra Ta'urung parivutukuru tamna macʉrang
Akam漁事紀-楠梓仙溪流域記憶蒐整特展,9月24日在台灣歷史博物館開展,記錄大武壠族人在楠梓仙溪,因應不同的水域發展出的特色漁具,呈現族人早年的漁獵生活智慧。
Akam漁事紀-楠梓仙溪流域記憶蒐整特展在大武壠族人歌聲中正式開展。台灣歷史博物館跟大武壠族人合作,採集傳統漁具、漁獵知識、重現族人在楠梓仙溪的漁獵過程。
(台灣歷史博物館長 張隆志:
Taiwan Risʉ Po'u kuan-cang
張隆志
未來就是很希望能夠延伸,變成大家不只是地方培力,也是博物館走出去,跟大家協力共同保存,集體記憶跟創造社區再生的機會。)
特展也把漁獵用具搬到現場,讓民眾一窺大武壠族人如何克服楠梓仙溪湍急溪水的漁獵智慧,以及與溪流共存的永續精神。
(民眾 李小姐:
caucau
李小姐
這個展算滿有趣,讓我們知道先人跟原住民怎麼捕魚。)
(耆老 周坤全 大武壠族:
mamarang
周坤全 Ta'urung
民國40幾年電瓶出來的時候,就都沒有去捕了都被電光了,不然早期日本時代跟光復的時候,隨便捕都幾十斤,鱸鰻、大尾霞鮸(高身鯝魚)。)
台灣歷史博物館表示特展記錄地方記憶,同時達到文化傳承目的,因為漁具不僅用在漁獵生活、更結合信仰,成為大武壠族的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