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111年實施的「國家人權行動計畫」,今年邁入執行尾聲,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及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等六個人權團體10日召開「總體檢」記者會,點出在數位人權、居住正義、難民權等重大議題上的進展及缺失。其中多名團體代表對《反歧視法》進展表達意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反歧視法》進度落後,除未送入立院審查,更未對個別群體需要進行討論,邱伊翎說:『對於無利群體的,或者是比較多元性別的這一些,身體障礙者等等,原住民等等的這一些社群,其實有沒有把他們納入成為立法的一個重要的利害關係進行討論。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希望未來反歧視法的立法過程裡面,都應該要更加的就是去著重的地方。』
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秘書長Yuli Ciwas表示原住民族學生在學校長期受到歧視,《反歧視法》卻未對受歧視建立完整的申訴及救濟機制,Yuli Ciwas說:『比如說像我們常聽到的番仔、死原住民這種沒有針對特定族群的,沒有做人身勾結沒有指名道性的這種污辱性的語言,是沒有辦法在現在的反歧視法草案裡面看到他們會怎麼處理,那我們對這一點提出相當大的質疑。』
Yuli Ciwas表示,除了《反歧視法》外,政府在原住民族在土地流失、公民參與及殖民分類等議題上,也未有積極的作為,期許第二期的國家人權行動計畫,主責單位能夠提出具體計畫,以改善原住民族長期在人權上的不平等。
(記者Walis Watan在台北市的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