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庭突然遭逢變故的兒童和少年,因為生活頓失依靠,或是因為受虐而需要緊急安置時,『寄養家庭』在這時,便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因為勞心又勞力,寄養家庭正逐年減少,許多家庭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間來安置寄養兒童,這讓寄養服務的難度增加,而晚婚和晚育的趨勢,也讓投入寄養服務的意願大幅降低。撒奇萊雅族 的花蓮家扶中心寄養社工督導黃維琳舉例,目前花蓮有原住民身分的寄養家庭僅占30%,但需要寄養安置的兒童中,卻有高達70%為原住民,孩子在原生家庭及原住民族群文化上的差異,也讓寄養工作增添困難。黃維琳說:『在花蓮的原住民孩子,其實都會占了七成的安置比例,那我們原住民家庭其實只有三成,那我們也發現的是在這樣子的一個孩子家外安置這件事情,他其實在對於他保有自己原本的族群性的意識,其實都會有一些受損,那我們當然是希望可以鼓勵多一點原住民家庭參與跟投入,讓我們的原住民孩子可以在原有的文化生活。』
來自花蓮吉安鄉的阿美族寄養媽媽黃美珠表示,許多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都曾受過傷,照顧起來得更包容,更用心,她一度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看到寄養孩子愈來愈好,讓她有動力繼續幫助孩子。黃美珠說:『因為現在的小朋友都是多元化,有的從不同的家庭進來,你的身心靈有時候都會受創,有想過要放棄會打電話給社工,然後就跟他討論事情,社工的支持然後就讓我繼續走,他在我們家看到他成長,比如說他的功課從不會到會蠻有成就感的。』
目前花蓮家扶中心約有70位小朋友等待寄養家庭的安置,為了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小朋友能夠感受到家庭溫暖與關懷,花蓮家扶中心呼籲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寄養,幫助這群孩子能平安健康地長大。
(圖片來源:花蓮家扶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