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失智症議題受到重視,不過原住民族長者卻因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導致缺乏合適的檢測工具,難以被確診並接受治療。為此,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啟動「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協助少數語言患者失智症篩檢計畫」,希望透過AI語音偵測,協助醫事人員以合適的方式對不同族群的患者進行檢測。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呂菁菁說:『第一步應該是檢測工具的在地化,就是for某一個族群,比如說他圖,你給部落裡的人看都市裡頭的圖,他當然就講不出來,因為也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地化是第一步,然後第二步就是要找出,我們在人工智慧裡面叫做特徵工程就是找到區分失智跟不失智的那個語言特徵到底是哪一些,然後第三步就是把它弄自動化。』
永春文化健康站的照服員張家郁表示,過去在對長者實施失智症的測驗,為了讓長者能有信心,照服員會主動去修改題目,也期待未來的工具能朝向客製化,張家郁說:『比如說他的口語表達的部分,因為我們原住民,他一般都是在山上嘛,那他可能會對山上的東西,會比較了解,那你也可以改題目啊,把題目改成是山上的動物啊,或者是他熟悉的那個環境,他答起來就會比較有信心。像它現在的這些題目是算比較制式化的,那你制式化的東西未必適應每一個人。』
除了建立合適的量測工具,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呂菁菁也強調,透過長照環境的提升,加入符合族群元素的延緩失能課程,才能更有效地預防及照護長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