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撒撒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 蒂摩爾古薪舞集 Tjimur Dance Theatre (©攝影 陳長志)
  • 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 布拉瑞揚舞團 (©攝影 劉振祥)
  • 月球上的織流
    2020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首獎》── TAI身體劇場 (©攝影 Ken Wang)
  • 狂野大白紗的聯想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 魯碧・司瓦那Ruby Swana (©攝影 吳欣穎)
  • Lakec (渡河)系列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曾于軒 Posak Jodian
  • ya caay ka araway kamay 無形的手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伊祐・噶照 Iyo Kacaw (©攝影 吳欣穎)
  • lohizaw越山:重返賽夏遷移路徑
    2020Pulima藝術獎《視覺藝術首獎》── 豆宜臻 hewen a ta:in tawtawazay
  • Mgaluk Dowmung 正在連結 銅門── 銅門部落家族故事影像紀錄
    2020Pulima藝術獎《評審團獎》──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攝影 Tommaso Muzzi)

SCROLL

關於Pulima藝術獎關於Pulima藝術獎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於2012年首創的「Pulima 藝術獎」,為全國第一個原住民藝術獎,目的為獎掖具南島民族當代藝術新風貌,並體現臺灣原住民族主體精神之創作,以促進原住民藝術之發展。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藝術策展與論壇,期引發藝術批評與論述,增進原住民藝術場域之健全,拓展臺灣社會對藝術的多元認識。

關於Pulima藝術節關於Pulima藝術節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於2012年創辦的「Pulima藝術節」,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辦理,除了展示Pulima藝術獎之入選與得獎作品,並邀請國際原住民藝術家參展,以及國內外優秀的原住民表演團隊演出,期以展覽、音樂、戲劇、舞蹈等系列展演活動,呈現原住民當代藝術面貌,發揮藝術展示教育之功能,引發大眾對原住民藝術之興趣,擴大原住民文化藝術之能見度。

關於 MATA TIFF關於 MATA TIFF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自2010年成立以來,秉持「文化傳播」為經營理念,積極推展原住民文化事務。

著眼於本會朝向文化傳播之娛樂暨媒體內容產業化策略,爰以文化影視節為操作概念,邀請國內外優質紀錄片以及規劃學生實驗劇場,匯集紀錄片、錄像、動畫、短視頻等多種創意形式,以回應新媒體時代趨勢與發展,並創建影像美學,即「獻給原住民社會的影像藝術」為目標。

編輯嚴選
MORE
  • 酷兒.孤女.巫覡: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秘密」喻說  
    自1990年代以來,「原住民當代藝術」透過創作者與評論場域的推進,始以作為一種被此造認同者「復返」族群文化場域的路徑、成為了由「個體」而至「集體」世界的關係歷程。某種與其族群精神相對應的創作方法(包括媒材、技術,情感、語言…)、高度關連乃至於肯認著此文化結構的實踐方式,開始體現在許多創作者的行動中,並形構出了「原住民當代藝術」發展的其中一個主要面向。此次擔任Pulima藝術獎的提名觀察員,我欲以這一年來透過對於部分年輕世代創作者的追蹤,來回應此造藝術建構論。然而以「秘密」作為喻說,亦是為開宗明義的表示,在我所提及的作品中,這些主體的認同經驗不只已經與過去的結構關係產生各自殊異的、隱微的衝突,也就是說,它們大部分作為「近似」反例而對過去的建構論進行拓闢與詰問,也是為表示,它們常常是某種強勢認同語境中的他者,或幾乎是此造集體秩序下的單音乃至於噪音。這樣的「秘密」喻說在2010年以後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場域越見行蹤,並且與新一世代所面臨的文化、社會處境有緊密關係,在本文中,我會以「現身中的酷兒主體」、「私影像的創傷敘事」與「巫者的屬靈契約」闡述之。
    READ MORE
  • 傳統與創新的接合:
    如何界定「當代」在臺灣原住民族歷史長河中的時段範疇?誠如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知名的命題:「所有的真歷史都是當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 & “Every true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所言,只有對當代人有意義、合乎當下的需要且能發揮作用的史事, 才能復甦成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否則只是過去「死材料」(引自曾祥鐸,2001) 的遺存。就此而言,過去的史事在意義上往往投射了現實的迴響與當下的時代精神。換言之,「當代」不僅在時間上離現時不遠,當代事件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它們同時並存。是故,以文化復振為前提的「原舞者」(1991- )系列製作,即便是以傳統文化的面目示人,但仍是當代的一環,遑論以「現代」甚至「前衛」為訴求的後進原住民族舞團。
    READ MORE
  • 一場來自靈界的春夢:《遊林驚夢:巧遇Hagay》的酷兒神話
    2022年由鄭淑麗策劃、超維度互動公司製作、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創作的《遊林驚夢:巧遇Hagay》今年夏天終於在銅門部落大祭場上演了。作為一場發生在部落的戶外劇場,高度精湛的聲光效果、舞台設置,自然引人目光,然除卻這些硬體佈局,此作實則有一極複雜的內在文本,牽引著外部的技術結構。此文即試圖回歸劇作及其可能衍伸的意義,探討《遊》劇在此時空下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READ MORE
  • 探索米類‧瑪法琉的藝術─創作歷程、視覺風格與元素
    今年四月,出生於台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於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八角樓舉辦了回顧型個展「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從米類創作中的色彩切入,精選2008至2022年共13組/件作品,呈現藝術家近十五年來的系列作品。本文則以此展作品創作年代為時間軸,回顧米類如何在25歲赴日學習設計,返台從事建築帷幕設計工作,再至2017年返回台東家鄉,成為專職藝術家的人生轉變,這些從2022年夏季於藝術家台東工作室及2023年於屏東個展期間蒐集到的訪談資料,不僅有助於對其作品進行視覺分析,更能進一步探討米類創作風格的核心精神與創作語彙。
    READ MORE
01/
原視界IPCF雜誌
MORE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