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記者
Kacaw‧Fuyan/Udjuy台東市

台東大學邀印尼學者開講 分享殖民期產業變遷

Aji教授表示,印尼西加里曼丹省上卡普阿斯河區域的Bunut地區居民,自西元五世紀以來,歷經參與前殖民時代的海洋貿易、殖民、印尼獨立後迄今,當地的居民從森林採集、捕魚、山田燒墾,後依循殖民政府的國際貿易需求,開始高價值的經濟生產。但隨著印尼獨立進入蘇哈托時期,轉而開始發展伐木業及木材廠;最後,在印尼政府環境保護政策下,禁止砍伐森林,Bunut居民又重回以捕魚跟水產養殖維生。

(印尼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教授 Dr.Semiarto Aji Purwanto:
當地政府被迫撤銷了伐木計畫。這影響到了加里曼丹當地聚落工業。所以那時他們試著回到早期的狀況,以捕魚維生。問題是,因為政府停止伐木影響經濟而回歸捕魚,真的有那麼簡單嗎?我想討論的是這件事情是多麼重要,而且沒有想像中簡單。政府禁止伐木,聚落嘗試以捕魚代替,實際上這個聚落在歷史上經歷了很多,他們是一開始是獵捕採集者。)

Aji教授這次來台,主要是了解台灣原住民相關福利政策,同時也走進原鄉部落訪問。

(印尼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教授Dr.Semiarto Aji Purwanto:
我在台灣事實上,是為了瞭解文化政策,所以我會把重點放在原住民福利制度。但其實這對我來說是比較沒接觸過的領域,因為你們政府有很多原住民的相關法律去保障原住民。所以這個是我認為我能來這裡學習的。)

對於Aji教授分享印尼Bunut地區居民的生計變遷,台東大學南島中心主任蔣斌認為,也對照台灣情境,認為基本上是有些差異。

(台東大學公世系教授兼南島中心主任 蔣斌:
婆羅洲和台灣來比他們的河流比較大又平緩,因為台灣山高水急嘛!通常河流都很小或者有水的時候很嚴重,沒有水的時候就很小。婆羅洲的整個平原很大所以河流都平緩又豐富,水產養殖業也非常豐富。可是基本上也是山林燒墾,生產稻米山林燒墾、狩獵、打魚,這是他們傳統的生計型態)

(達魯瑪克部落居民 Ales Lrawbalrate 魯凱族:
他已經知道說,以這樣的不是一個很永續的,然後他要怎樣繼續它這樣子,以河流作為經濟生活,因為變成總會有枯竭的一天。)

加里曼丹聚落的人們經歷了許多事,不只是區域國家境內的改變,他們其實也經歷了國際上的變化。樹跟森林提供氧氣給人,反思禁止伐木,主要是希望為世界帶來重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