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東的噶瑪蘭族人已經被國家正名為原住民族,可是宜蘭平原上的眾多噶瑪蘭族人,卻不能被接受為噶瑪蘭族人,外人都說:"你們不會說族語","你們失去傳統文化","你們被漢化嚴重"。奇立板社的潘英才頭目,為了讓下一代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誰,決定重新恢復舉辦,在宜蘭平原已經中斷140年的噶瑪蘭祭典,宜蘭的噶瑪蘭族人說,其實 我們一直都在。
宜蘭縣壯圍鄉舊名「民壯圍」,是平埔族噶瑪蘭的在宜蘭的根據地之一。壯圍因為地處蘭陽平原海岸中心,所以海洋文化也深深烙印在宜蘭噶瑪蘭人的心中,即便現在宜蘭的噶瑪蘭人失去自己的歸屬,但他們不曾放棄找回自己隱藏的身分。今年宜蘭奇立板社扛起了重擔,他們希望成為宜蘭平原上噶瑪蘭族人最堅實的堡壘,讓大家團結在一起。
(文史工作者 主任 樊德惠
paazasan
我們這次噶瑪蘭的海祭跟豐年祭,最主要是希望能邀請到花蓮新社立德頭目,來幫我們壯圍鄉噶瑪蘭族人,他們重新找回文化的時候,藉由我們總頭目潘春福潘頭目,還有我們立德的頭目,來幫我們族人一起,把這個文化記憶找回來,那這也是我們在嘗試在宜蘭噶瑪蘭族文化,振興文化恢復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分享,我們希望從過去儀式文化裡面,重新再把噶瑪蘭文化,在宜蘭找回他的靈魂與生命。)
(立德部落耆老 陳夏梅 Kavalan
baibedan
我們之所以來這裡,宜蘭族親邀請我們他們想恢復文化傳統的海祭與豐年祭,於是花東族人討論如何協助他們,復辦噶瑪蘭族傳統祭典討論的結果,部落族人全力支持,心裡想著,為數不多的噶瑪蘭人才一千多人,期盼宜蘭族親可以恢復其原住民身分,我們會支持他們非常樂意分享自己的文化,讓宜蘭族人,重新找回中斷已久的文化祭典,早日被國家正名為噶瑪蘭族。)
高齡92歲的奇立板頭目潘英才,看著部落老中青三代齊聚海岸,高唱古調很是感動。他說,他年紀已經這麼大了,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回宜蘭平原上失散且隱藏身分的噶瑪蘭族人,並且恢復文化與傳統,這樣將來他去見祖先時,才能抬頭挺胸的對祂們。所以在今年,他努力的再次將消失在宜蘭140年的海祭、豐年祭呈現出來。
(奇立板部落頭目 潘英才 噶瑪蘭族
pusia
宜蘭是我們噶瑪蘭族的祖居地,祖祖輩輩就住在這裡,不曾離開,我們本來就是這裡的人,而住花蓮的族人,從這裡搭竹筏離開的,遷移過去的長輩有交代,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回來認親,而花東族人非常熱心,重視宜蘭族親,今天的祭典儀式才特別的熱鬧。)
舉辦海祭前,大家挽起袖子不分男女老幼,要將祭祀的場地整理乾淨,這是對神靈的尊敬,也是海洋文化的實踐。
一切準備就緒,海浪波光粼粼,從天邊漫到岸上,像是噶瑪蘭的祖先也期待著這一刻,從遠處踏著海上的黃金地毯前來參加盛事。久違了,回歸噶瑪蘭故鄉的祭典,奇立板頭目領著族人和從花蓮前來的族親,在岸邊將一串串的祭品獻給海神跟祖靈。
(新社頭目 潘春福 噶瑪蘭族
pusia
宜蘭的祖先、南方的祖先,我們來了,看著我們,我們都來為海祭祈求平安豐收,感念祖先來時路面向祢們上岸的方向,傳遞給祖靈,海神祈福,並且舉行海祭 ,往後會一直年年舉行這傳統儀式,所有的子子孫孫聚集在這裡,特別一直都在這塊土地上的族親,宜蘭頭目帶領族人未來會一代一代傳承,就從今年開始,希望更多噶瑪蘭的子孫回來尋根,來自各地的噶瑪蘭族人,向海上的神靈祈求平安、豐收。獻上敬酒禮。)
海祭結束之後,噶瑪蘭的漁人們要重新呈現早期的捕魚文化「牽罟」。
500多尺的超大漁網,重量大約200公斤,在活動的前一天,奇立板的勇士就將這超大型的捕魚神器載到了海邊。罟網內撒入金紙,是給海龍王的買魚錢,也象徵著一尾尾的大魚,順流入網,祈求豐收。奇立板部落頭目,深怕年輕一輩不會操作,細心的在現場指導、講解,期待在這一次的活動中,讓年輕人看見也認識噶瑪蘭文化,學習並傳承。
(奇立板部落頭目 潘英才 噶瑪蘭族
pusia
(我們噶瑪蘭族的牽罟,和一般漢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一樣,都一樣,他們就是學我們的,就是學我們噶瑪蘭的,他們以前是不會牽罟的,要如何操作他們也不知道,網子要如何拉也不知道,就是我們去學他們的語言,他們來學我們的捕魚技術,(我們以前噶瑪蘭的漁網是用什麼做的),以前都是用椰子椰子樹,跟你們(新社部落)以前的時候,噶瑪蘭在抽香蕉絲一樣,明天牽罟的時候,你的網子要多長,這個大概要有500多尺,我以前還沒有牽過這種網子,這種網子很密,又拉的過程中會比較重,因為網子洞如果比較大,水流過去,比較流得出去(阻力小),網子如果太密,就像我們的布,如果布去撈水,比較厚的布水流不過去啊,就是相同的道理,以前我們牽罟用的網子,不是這種網子,有啦,密的部分大概是這個的1/3,這邊都要是密的網子,魚集中到這裡,所以網子要密,網腳那邊,都要是網洞大的,那邊網洞可以大一點,都是這樣的。)
罟網下海了,族人豔陽下等待魚訊,先用歌舞預先慶祝滿滿的漁獲。請漁入網,一聲令下,拉罟網的時間到了。眾人聚在罟繩旁,拉起兩邊長長的繩索,綿延200公尺的罟繩站滿了人,齊力收網。就像是在跟大海拔河一樣,聽著口號用力、休息。這是噶瑪蘭的海洋文化,大家一起捕獲所需,然後實踐分享。
(當地居民 潘玉峰 噶瑪蘭族
sabasabasayan
(今年為什麼選擇在,今天辦海祭?有什麼特別意義?)這是在我們宜蘭噶瑪蘭族來說,已經消失140年,從來沒有辦過海祭,然後牽罟這部分,以前是我們長輩是靠這個維生,所以 順這次海祭的機會介紹我們的牽罟,(我們這裡的牽罟,噶瑪蘭牽罟,跟一般人的牽罟有什麼不同?) 我們的牽罟和一般不同,一部分網子本身就不一樣,主要網子的差別,漁網的做法和社區的做法不一樣,(頭目有一個想法願望,是不是藉著這個活動,可以讓這邊的噶瑪蘭族人認同我們的文化?)當然大家都希望這樣,我也希望宜蘭地區的噶瑪蘭人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噶瑪蘭人,噶瑪蘭沒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委屈自己不敢說出來,所以這次辦海祭、豐年祭,雖然在這裡你我不認識,看到我們的宣傳廣告 能與我們連續。)
這是宜蘭噶瑪蘭人的驕傲,重現了祖先的智慧。在相隔140年後,在地的族人透過移居花蓮的族親,將文化、古調、祭典,一各個在宜蘭噶瑪蘭故鄉的土地種下傳承的種子,等待它茁壯。
(立法院長 游錫堃
Raya28年前1991那一年,我代表政府、全球啦,也是國,也是全宜蘭縣,最早一位以縣長身分,代表官方向噶瑪蘭原住民道歉,大家記不記得那是1991的9月16號這個道歉,當時壽豐鄉以前的鄉長陳抵帶先生,我非常思念前輩,他在現場當場跪下來,我馬上把他扶起來,1989那個之前,沒有人承認噶瑪蘭,沒有這個原住民族,沒有這個民族,政府也不承認,然後 一般社會上大家都不敢講,只有我游錫堃,政治人物只有游錫堃敢講,我的阿嬤是噶瑪蘭族,曾祖母也是噶瑪蘭族,我的曾祖母是利澤簡。)
噶瑪蘭族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6、70個社以上。歷史上大家都知道噶瑪蘭族起源於宜蘭平原,但是一般人卻都不知道宜蘭平原上仍有噶瑪蘭族。奇立板部落頭目潘英才,對於自己身為噶瑪蘭族人,身分卻不被認同,感到感慨。透過這次海祭跟豐年祭活動,他們要一步一步打響宜蘭噶瑪蘭的名號。
(當地居民 潘玉峰 噶瑪蘭族
sabasabasayan
這次辦這個活動,我感到很感動,所有的族親都來幫忙我們,我認為第一次的舉辦,我認為是很成功的,更感謝族親來幫忙,謝謝。)
(當地居民 潘岩樺 噶瑪蘭族
sunsunis
其實我覺得從小爸爸說,我們是噶瑪蘭,然後自己會想找回自己的語言文化,所以今年辦這文化活動這樣的場景,因為找回自己的文化,很開心。)
(宜蘭噶瑪蘭會長 潘子淦 噶瑪蘭族
paazasan
今天這個大會活動,我個人是很高興很滿意,但是後面,還是有許多需要改進的,我會找重點再改進,相信明年會辦得更好,可以讓大家滿意。)
宜蘭奇立板豐年祭舉行前,由花蓮新社部落的祭司,在現場為活動祈福、迎靈。現場莊嚴卻親切,無數在場的噶馬蘭人,默默留下感動的眼淚。血緣的呼喚,讓宜蘭、花蓮的噶瑪蘭人齊聚在一起,回到地故鄉,重現了祭典。奇力板人努力的找回身分認同,要讓下一代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誰,他們期盼這是一個起點,一個重新恢復宜蘭平原上噶瑪蘭族民族自信心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