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記者
Kawa (施俊銘) / Siku (林瑋茜) 台北市

原住民族教育法大翻修 推廣原民科學實踐

原住民族教育法,規定12年國教,應提供全體學生學習原住民族科學的機會,教育部預計投入10年預算,委託清華大學,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原住民族文化中的科學觀。

(第四屆原民華碩科教獎參賽學生 薛天佑  Rukai
kiapaelre kikalrumale
龍葵和茶類一樣,具有降低酒精濃度的功效,但是龍葵不需用農藥,對土地身體健康較佳)。

對著視訊另一端,學生仔細說明研究解酒液素材的結論,為了挖掘像這樣子的原住民族生活智慧中運用到的科學知識,教育部委託清華大學執行「發現天生科學家的十年計畫」,擴大推廣原住民族科學教育。正值人類面臨極端氣候等挑戰,向原住民族學習與大自然相處的方式,或許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清大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 傅麗玉:
suning Cingta
我一直深信著說,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做原住民族科學教育,這也是為什麼我從1997年進入部落,到現在,我一直不願意放棄,因為我發現它真的是愈來愈重要。)

計畫執行到現在經過1年時間,桌上擺著的是開發出的全國第一套原住民族科學數位教材,成果還包括「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原住民族科學教學模組產生器」、「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網站-飛鼠部落」和「原住民族文化自然智慧資料庫」。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 戴淑芬:
husucang kuciawsu
對其他就是一般地區的小朋友而言,他們除了認識原住民文化,其實也可以了解,其實科學就在(生活)其中。)

清大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傅麗玉觀察發現,相較於西方科學多以人類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像是發明老鼠藥去消滅老鼠,但原住民族的科學則將人跟大自然視為平等,族人反而多是在穀倉設有鼠板,防止蛇鼠接近食物,但不殘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