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記者
Ruyuku/黃慧如/陳民紋 花蓮新社

噶瑪蘭纖維生活2.0 保留傳統+創新

如果要說生活中最常接觸的要素,我想纖維可以排得上前幾名。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見纖維的蹤跡。噶瑪蘭的祖先也善用纖維,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不論是香蕉絲織品、竹器、藤編,都可以看見傳統工藝的智慧,就連總統蔡英文也慕名前來體驗。現在這些纖維工藝更進階,走進藝術融入生活。我們一起來看看新社部落的纖維生活。

新社部落在花蓮縣豐濱鄉,是噶瑪蘭族人較為聚集的地方。走進新社部落,整個環境氛圍顯得內斂含蓄,依山、傍水、臨海處處是景緻。噶瑪蘭的文化和人文風情,就如同它著名的香蕉絲工藝一樣,一絲一絲的把所有人和傳統交織在一塊。就連總統蔡英文,也特地前來體驗獨特的香蕉纖維文化。

((香蕉絲工藝師 Zakong  Kavalan
sangian tu qeRiw na benina
來!你看好漂亮你看,都不會受傷,平常的人來DIY都不成功,都會刮斷,你看總統厲害,刮一那麼漂亮了。)

香蕉絲的製作,從一開始的香蕉樹選擇就很講究。纖維取材好後,還要經過晾晒,確認完全乾燥後,才能繼續分線、接線、染線、綑線等其他工作。隨著時代的改變,香蕉絲工藝不再侷限編織衣服,年輕人發展出許多文創商品。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 陳儀諠
pataqsian
這個工藝它其實是,整個非常繁複,然後加上這邊可能就是,年輕人口外流比較多然後就是,我覺得我們來這裡,這裡學習,就是,就傳承了,雖然我們不是當地的族人,可是就是,傳承了他們的那個,那個,祖先留下來的智慧。)

噶瑪蘭祖先對於環境、自然非常熟悉,身邊信手捻來的植物,都可以成為巧手工藝的材料。

黃藤原來的樣子並不可愛,耆老拿起黃藤前端部分,熟練的將帶刺的外皮去除。不過要拿來製作器具,可沒那麼簡單,還要費好一番功夫。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benaRqian 周智惠(Ukud)  Kavalan
將剛剛採集回來的藤條剖開之前,要先刮除外皮整修乾淨,如果沒有刮除乾淨,不好編織,刮除乾淨後才可以把藤條剖開。)

刮好藤皮,還要裁成適合的寬度,去除莖肉。藤皮的厚薄,取決於強韌度,通常需要負重的物品,藤皮會較為厚實。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benaRqian 周智惠(Ukud)  Kavalan
以前放小東西的像吃的檳榔,放在這個籃子,放檳榔的,早期做得不高蠻低,這樣的高度,老人放置檳榔、香菸、小刀之類的,現在我們增加了它的底座,想一想好像可以做燈罩,中間加上燈泡,就這樣吊在天花板,我們還會去買五顏六色的透明紙,貼在燈罩外圍,然後打開電源,燈罩呈現五彩繽紛的色彩,這個是專為女性做的斜揹籃,想抽菸打開就可以了,像現在有電話也可以裝在裡面,這個男性的斜揹籃,上山的時候可以裝飯包,以前沒有朔膠袋,用月桃葉包飯然後綁起來,放在這個籃子裡面,可以揹去山上狩獵或工作,這個是漁簍,到河邊抓螃蟹、小魚啦,可以用這個裝,完工的時候,農事忙完就去河邊抓溪蝦或螃蟹,現在的人講究的是美觀,所以做了改變,為了好看,也設計一些使用便利的作品,現在不用魚簍了,做一些小的拿來當裝飾,也用來教導學生的樣品,這就是以前的漁簍。)

各式各樣的黃藤編織作品,看都看不完。但是噶瑪蘭的纖維工藝,還不僅於此。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benaRqian 周智惠(Ukud)  Kavalan
(你做的是什麼?)做漁具,誘捕毛蟹、魚蝦之類的,溪流中用的,(你怎麼會做,小時候學過嗎?)以前看過老人家做,跟著做做看,(你的材料有藤皮還有竹子?)沒有人教我,曾看著老人家做,就學著做,大部分是靠記憶中的印象。)

竹子加上黃藤,是早期川河文化中噶瑪蘭人捕抓鮮味的利器。放好了陷阱,剩下的就是等待的工夫了。

(部落領袖
pusia  akim holan(潘春福)  kavalan

(有抓到什麼?)有啊,有蝦子、毛蟹、平鰭魚、溪哥 ,倒在水桶看看有多少,(哇,有毛蟹,還有嗎?)就這些了,這是毛蟹,要這樣抓毛蟹,這是公毛蟹,這是蝦子,還有溪哥,都滿大隻,我們不會在河川電魚,這樣才能維護河川的生態平衡。)

放置一個晚上的漁具果真收穫滿滿。在噶瑪蘭族人努力維護的生態裡,溪蝦和螃蟹肥美、活動力十足。早期祖先的發明的器具,是智慧也是文化。傳承的手,不願文化智慧消失,將工藝變身給予新生命。

(工藝創作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qenaliman pasangian
tuwak tuyaw  Kavalan
剛回來的時候 ,看到燕子在部落做這些噶瑪蘭傳統工藝,當時我很好奇,部落已經很少人在做這些漁筌 ,於是跟她討論 ,以前也看過長輩做這些工藝,我還記在腦海裡
自己覺得不如去做,至少還有人傳承,老人家的漁筌,所以決定自己做。)

噶瑪蘭傳統的捕魚sangku(漁筌),搖身一變,成了居家的燈具。光影交織的空間,用溫度營造舒適。像是美麗的少女跳舞,(音樂延續其他作品)透過光影優美的交織,那是一首動人的雙人舞曲。旋轉的sangku(漁筌),還有更驚人的改變。

(藝術家 陳淑燕
qenaliman pasangian 
那另外一個就是沉睡的呼吸,這是很大枝的赤竹做的,較難是,它不是只有圓,而是螺旋狀,就是它這邊,竹子沒有被剖開,然後一整枝打開成扇,像扇子一樣的造型,裡面的力量都是用黃藤去撐住,(所以這樣的幅度跟這裡?)都是同一枝,然後我用藤,用黃藤,讓它變成像6一樣,撐出來,所以它這一枝,到縫這邊就停住了,這邊其實是有縫可以進去的,所以就是像這樣一個螺旋的感覺,我就想試試看sangku可以變到這樣子。)

(這件看起來這樣子,其實很大件,讓人可以這樣乘坐,所以他這樣凹凸,剛好可以讓人坐下來的位置。)

纖維的美妙和神奇,讓人不可思議。堅硬的樹木如何成為雲彩一般的輕柔,就讓構樹來告訴你。

透過最純粹的材料,噶瑪蘭將自然的纖維工藝發揚光大,纖維生活是工藝也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