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記者
佳琪/達少 採訪報導

烏來福山部落發展 林業帶動產業活動

泰雅族領域最北端的是新北市的烏來區,傳說烏來區的始祖是Yawi‧Puna帶領著族人越過北部山脈沿著札孔溪來到現在的福山部落,我們來聽福山部落的耆老述說福山部落的遷徙史。

(烏來區福山部落耆老 Tana‧Tosa  Atayal
來自祖先的流傳我們Tranan(福山部落)的祖先是從gogan(復興區後山)遷徙來的。我們人為了生存總是離不開水域,因為水是飲食的必要條件。我聽長輩說;祖先Yawi‧Puna帶著家族越過山脈沿著gong Cyaqung(札孔溪)上游而下,曾經停留在Qwaxan box(地名),商討之後看到那裡的地理環境都是岩石峭壁,在gong Cyaqung(札孔溪)那個地方。然後再往下游走,找到一個地方停留暫居,因此那地方有了竹子,有竹子的地方,表示泰雅族人曾經居住的地方。因為那地方不是很理想,於是又沿著溪流往下,一直達到hbun Trana(大羅蘭溪匯口)。哇,他們非常的興奮,看到周遭環境有很多動物糞便跟腳印的痕跡,有鹿山羊山豬。再看看溪流,發現水裡有許多閃光那是魚群的翻動,大家都高興的跳了起來,決定要在這裡落腳定居。於是分配居住的地方,有三的兄弟的家庭,一個是Masing‧Ciwas帶著家人尋找居住的地方,另一個是Temu‧Ciwas,就是Masing‧Temu,他選擇現在學校的這個地方,再來是一個家族叫做Watan 他帶著他的家族往Qolu那個地方居住,他們有兩個,比他小一個輩分的Temu‧Ciwas,Temu‧Ciwas沿著主溪流而下,到了五重溪,看到那邊的地形都是懸崖峭壁,即使有很多動物,但沒有腹地可以耕作居住,於是只好回頭,再回到原點,然後到對岸去。那個地方叫做Krmut ,我就是屬這一個家族的。民國五十幾年我們有十幾戶人家,在五十幾年的時候開始拉電線,因為橋壞了,那是日據時代建的木頭都爛掉了,無法運送電線杆跟材料。所以政府希望我們遷住到現在的地方Krmut(卡拉模基),一直到現在。
 之後又有兩個部落遷到這裡來,一個是hbun Slaq(哈盆舊社),hbun Slaq(哈盆舊社)原來是在現在的福山植物園那地方,hbun Slaq(哈盆舊社)當時原來是烏來鄉公所的管轄,因為路途太遠了,公洽很不方便,還有是因為一個颱風,可能是葛樂禮颱風吧,損壞了交通,當時政府用直升機運送物資。後來政府認為太偏遠了,他們協調結果,希望在Tunlu(屯鹿)蓋了房子,我們目前的第一鄰。那時候是十一戶,(就是現在的下盆?)對就是下盆,原先舊哈盆社遷下來的,政府給他們一戶做一個木造的房子,於是他們就這樣遷了下來,大概是民國四十幾年,他們來到這裡了。另外是Mangan(福山)這地方,Mangan(福山)也是從桃園三光來的,也是八九戶,原來他們是在Mangan(福山)比較裡面的地方,離現在的學校差不多有八至九公里遠。那些家族是林家和許家他都是親戚,那時有天主教的神父認為太遠了,學童來回讀書太不方便,他就想辦法,找那一個田地的主人談,就是現在他們所在的地方,商討之後神父付了一些錢就叫上面部落的八九戶,遷了下來,也是歸為第二鄰這邊,這樣的狀態。為什麼是Mangan稱為福山里,就像桃園那邊叫做Pyasan,烏來鄉早期叫做Tranan(大羅蘭)。因為早期福山部落算是這裡最大的部落,烏來那邊還沒有形成。烏來福山這些名稱是後來稱的地名,真正的我們說的Tranan(烏來區總稱)就是指福山部落這個地方。
以前是有台車路,以前我們要到烏來是乘坐台車,以前電線是跟著台車路線走的,因為電杆不好搬(台車主要是搬運木材嗎?)是!日據時代運木材用的,路線一直到Cyaqung(札孔溪上游)就是到桃園復興的界線,山裡頭是用流籠、木棧伐道然後在gong Cyaqung(札孔溪岸)就有台車道,一直通道龜山那邊,一直通道龜山新店市的龜山,那邊有鋸木廠。他們把那邊的檜木稍微修裡一下稍微整修一下,那邊有一個鐵路,基隆到新店有專設的一個鐵路,以前的河道新店溪,從龜山順著南勢溪流到新店,上岸搬上火車再到基隆,然後運送到日本。)

(烏來區福山部落耆老 Tana‧Tosa  Atayal
為何大家知道福山部落?就是溪魚和動物而聞名;像宜蘭大同鄉或桃園復興鄉,為何將女兒嫁來通婚,他們的長輩之所以願意讓女兒大老遠嫁來福山,是因為他們喜愛福山的溪魚和動物,而願意把女兒嫁到福山,目前等於促成這三個山地鄉的婚姻交融烏來鄉復興鄉大同鄉就好鄉一個大部落。
以前的魚量,過去並沒有任何的汙染,非常乾淨,以前的魚量當我們從山上回來,因為天氣熱而到河邊,脫下雨鞋和襪子,在溪流中泡腳,馬上就有很多大的蝦子游來靠近,如果往對岸山一看,常常也看得到山羊山羌的蹤影。
講到射魚,過去我們只挑大條的,當時是用五叉傳統魚叉來射魚,水鏡也是大的要用嘴巴含著,傳統魚叉適合射大約六分魚以上都很大,差不多一天一夜,魚獲量就多到幾乎揹不動,因為以前魚真的很多,但都是部落自己食用的。若是要接待客人或部落有嫁娶事宜,大家就會一起到溪邊幫忙射魚,用來接待新郎或新娘的家人,大家幫忙去射魚。魚先剖開清除內臟之後日曬,成了魚乾,另外一種是做成tmmyan(醃魚),魚乾和tmmyan(醃魚)這兩種美食,讓桃園和宜蘭的族人非常喜愛。
後來我們就改用橡皮魚叉來射魚,過去傳統魚叉用來射大條的魚,以前沒有買賣自己用的,就像剛我說的做成tmmyan(醃魚)乾跟曬成魚自己食用。後來愈來愈多人,遊客來了,開放以後,於是出現了魚網,甚至不行正法什麼都來方式捕魚,而且又加上天然災害造成道路坍塌、土石流等等,河川原貌被損壞,導致魚量大大的減少。
我再補充,以前溪裡也有很多鰻魚,像是咖啡色的鱸鰻比較長差不多4 5尺長,黑鰻是比較粗差不多15 16斤也有,黑鰻會咬人比較兇,紅色較溫順。以前的鰻魚有短粗跟長的類別,還有體型較小的白鰻等等…。現在沒有了,因為有些不法的人用氰化鈉毒魚,鰻魚而滅種了。另外,動物也是如此,以前我們只有放10幾個陷阱吊子,當時因為鐵絲不易取得,老人家ggyung去放陷阱,早期也用苧麻作成線,但因線材太軟,捕獲率較少,所以就用埋伏的方法,或是帶狗圍捕獵物,之後因為年輕人下山買鐵絲,製做吊子方便許多,可是因為動保法的諸多限制,不會過量捕獵我們也很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