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上路後,新學期開學沒多久,翻開新的8年級歷史課本,有歷史老師訝異中國史的部分,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4頁內容, 過去常見的三國史、漢高祖劉邦與武則天等人物,全都被刪減。
(台北市建成國中校長 黃啟清:
輕政治多文化,我想這是我們現在柔性課綱的一個,新課綱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質,以前只有歷史知識的建構的時候,教科書已經幫你準備好了,那素養導向的話,教科書只是老師的教材之一,老師必須用教科書的東西,下去活化跟教導孩子。)
現在國中一周只有一堂歷史課,歷史課本內容走向「略古詳今」,讓學生多理解近代史與當代議題,有歷史老師也觀察,尤其7年級的歷史課本中,對於台灣史原住民族的篇幅著墨更多,包括從平埔族群面對荷蘭政權來台,敘述大肚王國的歷史等,不再只是一句帶過。
(復興區介壽國中社會科教師 宋鴻偉 太魯閣族:
希望能夠把這些觀念,中國的一些歷史的部分,拉到世界史裡面來去做一個統整說明,我會覺得說這樣子對學生的一個吸收,會比較好一點,那七年級歷史的部分,(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這塊範圍變得更廣一些,甚至可以拉很多的議題來去,延伸我們在我們台灣歷史上的一個教育的一個方向,然後讓學生能夠從歷史去看見與現代之間的關係。)
新課本的轉變有助於台灣人了解台灣這塊土地歷史,而針對遭到質疑課綱「去中國化」,教育部長潘文忠也跳出來澄清。
(教育部長 潘文忠:
並沒有所謂去中國化這樣子的問題,反而是在引導孩子,能夠對於所處的整個未來世界當中,可以由近對台灣的認識,以及對中國歷史的了解,以及對世界歷史的了解,去了解到這個交互的關係。)
教育部表示,主要希望培養學生成為世界公民,能注意到國際間的互動關係,社會科考題趨勢也走向素養導向命題,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為主,不再是重死記硬背的方式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