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圍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桃園市霞雲國小附設幼兒園,近年來將泰雅文化跟學齡前教育,融合在一起,運用部落常見的竹子,從建築、書籍到音樂,發展出一套Ruma教學系統,成功引起小朋友的學習興趣。
小朋友熟悉地唱著族語歌曲,這是他們跟老師們一起用泰雅族的4個音階,彈彈唱唱譜出來的歌曲,霞雲國小附幼以「情歸泰雅‧ruma玩竹趣」的課程方案入圍今年教學卓越獎,以部落隨處可見的竹子(ruma)主題出發,老師表示當初會發想這樣的教育理念,首要就是希望能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有用Ruma蓋什麼東西?(竹屋。))
(霞雲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 陳哈拿 Atayal
因為泰雅族的古調就是四個音re mi so la,我們就把鋼琴貼re mi so la,用黃色的貼紙貼re mi so la四個鍵,孩子就去自己譜那個音,譬如說第一句是 bgan ta gsya(泡水),bgan ta gsya(泡水)五個字,我們就說那你去彈五個音給我,孩子就一個一個輪流上來彈五個音,然後我們就把曲譜起來,所以我們會說,那是我們與孩子一起共構的曲子。)
霞雲國小校長羅幼蓮則表示,原鄉資源不多,甚至也曾有家長質疑,年輕老師跟教學內容,能否培養孩子的基本學科競爭能力?校長認為,學齡前孩子,應先從自身文化培養學習興趣,只要學習心態培養好,才能增加學科教學成效。
(霞雲國小校長 羅幼蓮
很感動的就是孩子在這過程中很喜歡來上學,所以我們今年增班,也是因為被肯定,還有課程這樣一個Ruma模組的成立,那我們其實知道幼兒,其實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國小傳承了幼兒這樣的基礎更加穩定。)
從蓋竹屋,到做竹筒飯等傳統技能,結合家長跟部落耆老投身參與,讓霞雲國小附幼入圍今年教學卓越獎,校方表示,讓家長跟耆老肯定,就是最大收穫,也期許更多原鄉小學幼兒園,善用部落資源,發展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