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太魯閣族被日本人迫遷時,早有一個向陽前山的生活觀,向著陽光升起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太魯閣族從南投Truku truwan的祖居地,沿著三條生命河,陸續來到東部花蓮遷徙,日本人遂將沿岸的(秀林鄉)族人稱外太魯閣族mksiyaw,最後迫遷萬榮、卓溪鄉族人稱為mkbaraw內太魯閣族。透過鏡頭一起認識維繫族人生命的生命河及族名遷徙史記。
(你望向日出看看,晨曦照映在海面上閃亮耀眼,我們稱為日出東升,祖先必須瞇著眼睛望東海,就是這種景象讓人嚮往,因此祖先便延用早期部落名Truku。)
太魯閣族有一個向陽前山的概念,面向著陽光升起的地方就是好地方,當南投發源地Truku Truwan人口稠密,影響居住品質的時候,族人便開始舉家遷徙 而太魯閣族有3條重要流域(立霧溪 木瓜溪 三棧溪)。耆老帶著家族沿著維繫生命的溪流,尋覓可安歇之處。
(文史工作者:吉洛 哈婁克 太魯閣族
Dmptpatas
Jiru Haruq Truku
早期祖先越過奇萊山下的遷徙法,其實是沿著流域順路慢慢下山,然後慢慢在東部定居下來,祖先越過奇萊山下之後,有的族人是沿著立霧溪,族人稱大河為立霧溪,部分族人便定居立霧溪附近,有一支族人到了天祥之後。越過山之後沿著三棧溪下來,三棧溪也是立霧溪的支流,這兩條河 ,有一支是立霧溪支流,這支流平時也沒有什麼溪水,只要乾旱沒下雨就沒有溪水,除非風雨交加的時候才有溪流,祖先從Skahing下山,就來到銅門部落以及銅蘭部落,他們就是沿著Skahing,順路沿著木瓜溪流而下,這就是太魯閣族遷徙的路徑,這3條流域就是與太魯閣族生命脈動息息相關,立霧溪、三棧的南溪 還有木瓜溪,所以這3條流域是跟我們太魯閣族,有著息息相關的生命脈動。)
耆老表示,早期沒有劃分內太魯閣與外太魯閣,都是同一個祖先,因為日本人來台統治之後,為圖方便管理所以即以布洛灣為中心點,布洛灣上方的族人稱內太魯閣,布洛灣下方沿岸族人便是外太魯閣族了。
(文史工作者:金清山 太魯閣族
Dmptpatas
金清山 Truku
從這裡到這沿岸是外太魯閣族,而這個是中心點布洛灣,這是布洛灣就我說的中心點,而靠近海邊的是外太魯閣族,它是從肯尼布到這裡,沿海居住的族人就是外太魯閣族,事實上早期太魯閣族是沒有劃分,沒有劃分內太魯閣與外太魯閣的,自從日本人來臺灣便於統治管理,所以居住在布洛灣裡面的族人,就叫內太魯閣族Truku Mkbaraw近海居住的族人,就叫外太魯閣族Truku Mksiyaw,所以外太魯閣族人呢,分布在肯尼布(knibu)部落,還有和平(Gugun)部落以及和仁(Qnagan)部落, 崇德(Tkijil)部落、富世(Bsngan)部落、三棧(Pratan)部落、加灣(Qowgan)部落、佳民(Kdusan)部落以及水源(Pajiq)部落,水源部落之外,就是銅門(Dowmung)部落、銅蘭(Tmunan)部落、還有重光(Branaw)部落,他們都居住在近海邊的部落。所以統稱外太魯閣族。)
外太魯閣族是最早遷徙到花蓮,也是第1支因為捍衛部落而勇敢對抗日本的族人。
(文史工作者:金清山 太魯閣族
Dmptpatas
金清山 Truku
而外太魯閣族就是曾參與新城抗日事件的族人,他們是有跟日本人打仗,像是加灣事件、三棧事件 ,是新城事件呢,是1896年12月,那三棧事件是1897年的1月,那麼1897年的2月是加灣事件了,威里事件是1906年發生的,10年後威里事件也就爆發了,所以外太魯閣族人就是參與了,這些抗日事件的外太魯閣,當時是由部落領袖Hruq Nawi,還有Pisaw Pawan領袖,由他們率領族人一起抗日的。)
(文史工作者:skYudaw Dangaw 太魯閣族
Dmptpatas
skYudaw Dangaw Truku
我們尊稱領袖不是頭目哦,頭目是日本語,太魯閣族尊稱首領為部落領袖,部落領袖是最大的領袖,是可以託付的好領導人,善於凝聚族人向心力,他就是部落的統帥了,所以外太魯閣族的領袖,就是哈洛克拿威,外太魯閣族是第一個抗日族人,一直到外太魯閣族繳械投降,才入山進攻內太魯閣族,內太魯閣族也有自己的部落首領,太魯閣族是族別辨識的稱謂。)
而內太魯閣族以布洛灣為中心點,沿經立霧溪中、上游Yayung Brayaw一帶,為內太魯閣人在花蓮境內最初的拓殖地。
(聲音來源:文史工作者:金清山 太魯閣族
Dmptpatas
金清山 Truku
從這個中心點布洛灣,這個這邊裡面整個的一大片,就是內太魯閣,對呀 ,這是內太魯閣,這裡是內太魯閣族 ,而這邊是外太魯閣族。)
(文史工作者:skYudaw Dangaw 太魯閣族
Dmptpatas
skYudaw Dangaw Truku
以前位在布洛灣部落的Truku族人因人口數愈來愈多,居住地方過於擁擠,所以開始散居而遷徙,有的遷徙到東部,而有些族人繼續留在老部落,那些留在布洛灣老部落的人呢,就沒有遷徙到東部來了,所以說從Ptakan到天祥,距離不是很遠嗎?距離,所以說從Tbdu(天祥)上方的部落,我們稱他們是內太魯閣族了,有的外太魯閣遷徙到和平,其他留在老部落的叫內太魯閣了,其實日本人攻打太魯閣族花很長的時間,我們到和平繳械以及族人戰敗於日軍之後呢,就在幾年前的時候,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他們認為將族人放在山上,有可能太魯閣族人會再頑抗抵抗,所以非常憂心,所以將族人迫遷離開老部落,把太魯閣族人遷徙到西林,把族人從西林就是移住萬榮鄉,像是西林部落、明利部落 以及見晴部落,甚至移住到卓溪鄉等等,這群族人是日本人後來迫遷來的,就是太魯閣族抗日戰爭,也就是戰爭結束之後,他們才被集體移住到那邊,其實他們不是自願離開老部落的,完全是被日本人逼迫遷徙的,所以他們現在都靠海邊居住,而老部落已經沒人居住了,遷徙史是這樣來的。)
(文史工作者:skYuki Lowsing 太魯閣族
Dmptpatas
skYuki Lowsing Truku
從天祥上去都是內太魯閣族,內太魯閣族Mkbaraw,那裡有陶賽部落,他們遷徙到卓溪鄉的古風村,那邊還有很多部落,天祥那裡還有很多小部落,像金青山牧師就是從那裡來的,金青山牧師的父親啊。)
(文史工作者:金清山 太魯閣族
Dmptpatas
金清山 Truku
就在1914年的5月呢,日本人就開始,對內太魯閣展開攻勢,他們攻打路線分別是從崇德以及銅蘭等部落二路進攻,利用二團的日本警察進攻,在合歡山的下方呢,是由日本正規軍率兵,是真正訓練有術的特種軍人,而是由Sakuma統帥領軍,這3個從 三面夾擊啊,他們攻擊的是4個部落,1個是Skahing Skahing之役,1個是Btunux Btunux之役,1個是Slagu Qhuni之役,1個是Tnqeyan之役,這個4個的在最激烈的地方,是在這個地方 最激烈的地方,所以在1914年8月23日才結束,5月底,6月初,進到,進去,日本人以為是,只要花1個月時間就可完成,但是3個月才完成,太魯閣族勇士只有3000人力,當時的太魯閣族年輕人,你看日本軍人卻派兵20700人力進攻,所以戰後呢,部落灣上方,就叫內太魯閣族了,沿海部落居住的族人,就叫外太魯閣族了。)
百萬年來,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造就了「集天地大美,得山水清趣」的太魯閣峽谷。沿著立霧溪 為"Yayung Paru"而居住的族人,日本人稱之為外太魯閣;沿著木瓜溪Yayung Mglu木瓜溪而居住的族人,日本人則稱之為內太魯閣族,而布拉旦溪是立霧溪的支流。這3條流域是太魯閣族維繫生命動脈的生命河,也是景色宜人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