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記者
Djupelang/Piya(陽國柱) 屏東春日

社工踏入農田 Akay助父母打造有機園地

最近這幾年,有機農業在世界各地 正迅速成為大家共同討論的「產食文化」話題。

台灣也在1996年左右,正式推廣有機農業 而原住民社會,受到政府政策影響下,也開始關注發展有機農業,不過這20年來,原鄉雖擁有發展有機農業的環境,但目前卻只有少數地區的族人順利從事有機農業。在屏東春日鄉申請通過且持續經營的有機農場 今年有8家,卻是目前屏東8個原鄉中最多。 

為什麼大部分有意願轉型的族人無法順利學習有機專業?障礙在哪裡呢?原鄉的有機飲食會是什麼模式呢,今天來到春日鄉力里村,拜訪一位實際參與有機農業運作,超過10年的族人Akay和他的家人,分享他們的有機農場。

春日鄉力里村的Akay,正要帶我們前往座落在海拔1000公尺高的山頂農園,介紹他們經營了13年的有機菜園。

(這條路是通往我家的農場,瞭望台農場也會通往到(大漢山)雷達站28K,也會通往到國家步道浸水營古道。)

(力里村民Raqit Akay(曾琇茹)  Paiwan VS. 記者kisia Djupelang  Paiwan
Raqit VS kisia
那個聚落是哪一個部落,那個是士文部落,那是我們春日鄉最深山,最(高)海拔的士文村,(他們是世居在那裡嗎?)是,沒有錯,他們從以前就住在那裡,他們至今都不願遷村,他們以前就住在比舊力里還低海拔,是,沒有錯,(所以,這裡海拔大概是多少?)就與他們平行這裡海拔大概有600(公尺),600公尺,所以以前的老(部落),這個舊力里大概是幾百公尺,在我們家瞭望台(農場)是1180公尺,舊力里可能還比較低一 點,可能有落在8、900(公尺),有,目前我們家是有接受風味餐, 有煮風味餐,那因為有透過朋友的介紹,也會來我家的農場坐,昨天也是來了將近30位的遊客,來吃我家的風味餐,,我們都是採用我們家自產自銷的有機蔬菜,都是自己來的,自己耕作,自己做創意美食,來共享給他們午餐的風味餐,所以他們去山上的路,(除了這裡,還有其他的嗎 ?)還是只有這條路,還有,這條路也是可以從歸崇,也可以從力里進來這條路,新開也有(路),也都可以通往到這條大漢林道這條路。)

近幾年地方創生議題相當流行,大部分務農的原鄉族人,也在這幾年政府通過促進有機農業相關的法案後,從傳統農法開始邁向有機農業發展。開剛始觀望的族人較多,後來投入有機卻沒有堅持下去的人也不少,目前屏東8個原鄉中,春日鄉申請通過且持續經營的有機農場還有8家,力里村就占了5家。Akay家人從民國96年開始從傳統農業慢慢轉型,一開始透過學者的協助,踏進了有機農業的行列。

(力里村民 Akay(曾琇茹)  Paiwan VS. 記者 Djupelang Paiwan
Raqit VS kisia
我媽媽就從那時候96年就一直做到現在,那我媽媽在做的過程中很辛苦,可是也很感謝羅教授的幫忙,他都會在從旁協助說,怎麼做怎麼弄,一開始是從轉型期,96年轉型期,我媽媽2年半之後做為有機, 然後在做為有機的時候,當時這裡還沒有開發,還沒有做,那媽媽就說我們先做下面那塊地,看如何,結果我媽媽可能也做得覺得很有成就感,然後一直慢慢有風聲出去說,萬綠農場,萬綠有機農場,然後一直,因為當時我也是都是在社區做社區的幹部,也在社區做一些服務工作,所以就一直有這樣的牽連,然後也跟媽媽討論說,我的工作也相符合這樣,我慢慢去從中學習到很多,就是怎麼去申請,怎麼去做,然後也就是協助媽媽在行政作業,就是關於文字的,或者看說明書之類的,我的媽媽其實沒有讀什麼書,所以我都是協助她,然後這樣慢慢一步一腳印這樣來,2年半過後我們才轉有機,當時轉有機的時候,爸爸也在100年,在做板模的時候的元月1號,不慎就是跌落,將近1層樓半的高度跌傷,那之後爸爸也就沒有做,他們2個才想說不要再去做板模了,然後就重歸做農,然後爸爸就說要不要我們開發這一塊,試看看,我們做看看,就是跟下面一樣,那之前一直有奉勸父母親說,不要再擴大了,你們已經年紀很大了,沒有人有辦法幫你們工作,你們會很辛苦,可是爸爸一直說,我也閒著沒事做,我也覺得這樣好像有點過意不去,每天在家裡我也會生病,所以他們才擴大田區,跑到這個瞭望台這裡,然後就,慢慢做,一開始是只有做2分多,然後爸爸媽媽可能,對當時的收成很有成就感,他們就說很像,討論如何拓寬有機農地來施作,好像會比較好,小孩子既然都可以,多少可以幫忙一點點,我們就來做更大,就一直這樣持續下去,我就一直輔助媽媽在行政作業,不管是在驗證的這個區塊,不管在友善的補助,不管在任何任何的一些申請,我就跟台北慈心認證單位聯繫,高雄輔導團隊,甚至是輔業簽約,一直這樣一步一步來,然後教我媽媽怎麼做,那到目前為止,行政作業雖然是我在做,可是媽媽有比較進步,她會是做銷售的紀錄,就是她會做一個紀錄,然後還有就是銷售多少,每次出售幾公斤,貼標章的部分,編號多少,她自己做紀錄了,自己寫。)

帶著媽媽一起為農產銷售做紀錄,因為社工出身的Akay,原本平時在部落做服務的工作,但忙碌的工作身體出了問題,生了一場大病後,開始放慢步調,跟著家人一起務農,也協助親友處理繁瑣的申請有機流程。Akay家的農場面積將近2甲,兄弟姊妹、侄子、親友會用傳統換工方式一起來幫忙。

(力里村民 Akay(曾琇茹)  Paiwan VS. 記者 Djupelang   Paiwan
Raqit VS kisia
因為目前在我們部落,這些從事有機農業的人,都是我的大伯,我的姑媽,我的叔叔們,都是我們這樣透過牽連,然後去做有機,互相影響,然後他們也覺得說還不錯,所以從以前這些申請什麼,我都很熟,所以我都幫他們這樣,所以在部落我很熟,所以我在這裡工作,也覺得說雖然沒有賺很多的錢,可是最起碼有可以過生活,然後還可以幫忙到我爸爸媽媽,然後就是快樂做,然後也沒有很大的負擔, 就平順地過生活,然後自己身體也不是很好,沒有辦法做這麼粗重的工作,然後這樣子做也幫助部落,然後也幫助自己家裡人,我覺得這樣是很不錯的,(剛好就適合你的個性。) 對,應該說我比較雞婆啦。)

(力里村民 Akay(曾琇茹)  Paiwan 
Raqit 

這是我大姊的小孩,所以平常就週休的時候,也都是他們會來幫忙採菜,就阿公阿嬤叫他們來,或者叫他們幹嘛幹嘛,他們就來幫忙除草、幫忙摘 採收 。因為他們2個好朋友,我們去賣菜,因為我一個人會,還要開車 還要顧那麼多,我都會 他們2個好朋友,我就叫他們一起來,這樣。)

(力里村民 Akay(曾琇茹)  Paiwan VS. 記者 Djupelang   Paiwan
Raqit VS kisia
那爸爸媽媽負荷不了, 我們媽媽就會請家裡的親戚朋友來幫忙拔草, 然後用, 就是用僱工這樣的方式, 是1天1000塊或1天1200, 這樣去叫他們來幫忙工作,那我們也有用那種方式說就是, 排灣族傳統的以工換工所謂的mazazeliuliulj, 就是比如說, 他來我家工作做2天, 我媽媽就要回饋他2天, 如果他們家沒有工作, 我媽媽就用, 採用薪水的發放給他, 1天1000塊這樣, 我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 那是古早以前, 原住民就有那種習俗說mazazeliuliulj(以工換工), 就是互相, 這樣, 所以我覺得這樣也是不錯的方式。)

Akay家農場的作物都是自產自銷、擺攤、契作銷售自家的農產品,如果遊客到農場也會讓遊客採收體驗跟享用風味餐。

(力里村民 Akay(曾琇茹)  Paiwan VS. 記者 Djupelang   Paiwan
Raqit VS kisia
這裡就是我們家種的有機蔬菜, 目前在種的有南瓜、苦瓜, 還有山東白菜, 那因為天氣太熱, 所以沒有辦法種高麗菜, 蔬菜類的沒有辦法, 所以這目前, 目前種的都是瓜果類, 就是南瓜, 然後還有就是蕗蕎, 我們家最搶眼的目前都是蕗蕎, 不管是在哪個地方, 都可以看到我們在做醃製, 我們醃製, 也是做自己醃製的蕗蕎, 也是透過, 我透過請FB, 透過很多朋友介紹, 我也透過Line的群組去買賣, 就是做一些, 做賣出的動作, 也介紹我家的農場這樣, 就是自行自銷(自行銷售)自產自銷, 所以都沒有透過各鄉鎮輔導單位, 幫我們做行銷, 那我也會去接受人家做原民市集的擺攤, 目前有在高雄市路竹二街跟新崛江商圈, 都一直有在做擺攤的動作, 那也透過原民市集, 高雄的原民會來介紹我們去哪裡設攤, 也有去中山公園, 我都是到處行銷自己部落, 自己家裡的有機蔬菜, 那雖然很辛苦, 但因為看到爸爸媽媽這麼辛苦, 為了行銷沒辦法出售, 那我也透過說, 我們有自己有契作公司, 那契作的部分是, 因為目前到台南要送, 要送到台南才有辦法銷出去, 那我是希望說爸爸媽媽不要再那麼辛苦, 就我透過網路這樣自己去賣看看。)

(他們來體驗我們都會讓他們知道, 怎麼採高麗菜, 怎麼採山東白菜, 因為那種比較大顆的, 比較明顯的會比較清楚, 如果是比較小顆, 比較沒有辦法自己去, 因為採收不是我們隨便就可以採, 因為什麼樣的, 它長到什麼程度, 我們才能採, 爸爸媽媽都會教我們, 像高麗菜, 我們排灣族說法叫pautez(夠成熟了), 他說pautez就是成熟夠了, 就可以採, 那怎麼去做分別, 就是可能我們在高麗菜的最頂端, 壓下去如果有硬度, 如果還是軟的, 就代表它不能採收, 如果有硬度了, 那就代表它可以採收了, 然後我們都是透過遊客來這裡, 我們讓他們體驗就是只有體驗這個區塊, 像這個時候沒有蔬菜類天氣太熱, 我們就不建議他們進來做採收的動作, 因為怕, 爸爸媽媽怕傷害到我們的農作物, 所以我就跟他們說儘量不採收, 所以他們來這裡, 這個時候來這裡, 就是用餐享受這裡的美景, 享受這裡的天氣這樣, 都是這樣 。)

(瞭望台農場主人 Nekes(曾春花)  Paiwan VS. 記者 Djupelang Paiwan
sinaung ay VS kisia
這裡就是菜園, 對啊, 但都被雨淋到了, 所以(菜)不能雨淋, 嗯, 下雨, 菜會腐爛, 最近都會下雨,這裡有哪些蟲需要清除, (蝸牛嗎?)沒有, 這裡沒有蝸牛, 是喔, (毛毛蟲呢?)有, 比較少, (毛毛蟲)很少, 那邊是薑黃區, (這邊呢?)準備種高麗菜, 高麗菜類, 是的。)

在Akay家的農場,到處可以看到掉落至地上的果實與葉子 堆疊在農地四周,預備埋進土裡施肥,藉由這樣循環的方式,不僅省掉一部分肥料成本,也能讓農地捨去「化學農藥」的迫害,長輩們也都以人力為主,機器為輔來耕種。他們講求混作、間作、輪作,讓農作物完整的吸收礦物質,雖生長期較慢,但可保留蔬果的鮮甜。

(瞭望台農場主人 Nekes(曾春花)  Paiwan VS. 記者 Djupelang  Paiwan
sinaung ay VS kisia
哇 還有蚯蚓耶,對, 這裡的土壤很肥沃,哇 有蚯蚓 你看,連這個(蟲)都是在那個, 嗯, 在它(菌菇)的頭梗,這又是什麼 'ina,不知道,(它不是蜈蚣嗎?)不是,好像不是吧,連泥土裡面的生機 都非常的(豐富), 這個煮麵很好吃,長了好多,去年也長了很多,在這邊整片都是,是喔,漢人朋友來,都會問 這是什麼,他們會很驚喜,這個(菌菇)好像也是有機的指標, 嗯,類似那個什麼菌,是啊,表示說這裡的土是活的,沒有受到化肥的汙染, 哇, 好驚人,我沒看過長這麼多,而且都很大朵,是啊 它每次長出來都這麼大朵嗎,是啊,都會很大呀 你看,是耶,它早上還長這樣嗎 是啊,很快就開了,它生長很快,所以它的生命只有 一天而已 甚至半天,對啊,昨天我們來也還沒有看到,可能昨天就冒出來了,像花一樣,好漂亮! 好漂亮,你看,你看 還在長大,喔,這就是剛冒出來的樣子,對,你看 正要冒出地面,這什麼時候可以採,明天就很大了,明天它就長大了,所以這朵昨天也是長那樣嗎?對 它現在已經打開了,所以剛冒出來的不能採嗎 對,它還沒長大,排灣語怎麼稱呼這植物,vadiv 這裡也稱它為vadiv 是的,只有在這種雨季 打雷的時候,才出現嗎,對,老人家傳說 打雷才會出現,他們說,不打雷,就沒有。)

經常採菇的長輩都知道,雨後,菇類吸收足夠的水分後會快速長大,因此在夏季雷雨過後的刺激,樹林中 或草叢裡會冒出很多五顏六色、姿態各異的野生蘑菇,'ina知道哪些可以吃,哪種不適合食用。

(請看 這是我們剛剛採收的vadiv(菇),就是我們今天午餐的食材之一,再加上兄弟們採的(蔬菜) 今天的午餐很豐富。)

kaka i Akay雖然是農家子弟,卻對務農一無所知,為了要在陌生的領域裡重新起步,他跑遍農業改良場,農民學院等等地方,甚至親自參與申請有機認證流程,最後把學習到的知識,落實在自家1公頃多的農地裡,他把過去任職社工累積的人際關係、規劃與管理等專業知識,都應用到有機農園經營,而且還影響自己的父母親。Akay說,當初懷抱著回饋父母的心情協助他們從事有機農業,卻意外引發她對有機夢想的藍圖,她希望很快能夠找出一條 有機種植的事業路,讓更多青年回鄉創業,創造更多部落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