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余尚儒醫師,將在宅醫療帶進台灣,並且在2017年在台東都蘭開設以在宅醫療為核心的診所,慢慢的將在宅醫療帶進原鄉,發現原鄉擁有緊密的鄰里關係是適合發展在宅醫療的場域,然而第三種醫療模式興起,能否解決原鄉長期面臨的醫療問題,現在就透過專題報導,一起來了解。
(都蘭診所醫師 余尚儒
kwisange kiswa Tulang
我們的這個因為交通的關係 ,所以我們必須要去想的一件事情是,到底在社區裡面有狀況的時候,誰是第一時間可以出現的,絕對不是要叫救護車而已,一定要有別的選擇。)
(伊甸基金會長濱區護理師 鍾心萍 Atayal
sangabasanga kiswa Cangpingci
其實我第一次來到這邊,長濱,講真的,醫療方面真的很薄弱,因為我是花蓮人,這地方真的很薄弱,我真的嚇到了,而且小孩子都往外跑,把老人家都放在這邊,幾乎都是獨居的個案。)
(都蘭診所護理長 陳惠玲 Amis
kiacapili ki sangabasange ka Tulang
這樣子的在宅醫療,我看見很多的老人,他們的心情變好,而且他們覺得說,醫生可以到家裡來,他們就不用去煩惱就醫的那種困擾,所以我們每一次去看個案的時候,他們的心情是很期待的。)
早上8點,都蘭診所的在宅醫療團隊,將看診的東西一一搬上車,今天要前往距離診所1小時路程遠的長濱鄉寧埔村,和伊甸基金會日照中心,進行巡迴醫療,這是都蘭診所在今年6月新開的路線,採取每2週1次的方式為在地的族人看診。
(都蘭診所創辦人 余尚儒
wacegecege tasulrasulrawane Tulang
我們診所比較特別,我們診所是那個在宅支援聯盟的發起診所,這個聯盟的意思就是說,支援他們在家生活,所以我們的診所的服務,除了一般的門診以外,然後我們有巡迴醫療,然後另外就是還有居家醫療,另外我們還會跟長照就是很密切的合作。)
8月分的台東太陽熱度不減,在宅醫療團隊行進在東海岸,沿路的每一處村落都擁有百萬海景,但是這裡的醫療卻很貧瘠,以長濱鄉為例,雖然鄉內有衛生所,有兩間診所,但是要前往大醫院,居民就得花上半天到一天的車程,往返的時間成本,早以削弱居民回診的心力,甚至對於行動不便者,更是艱難的任務。
(長濱鄉寧埔村居民 samah Amis
yakaykay Ningpu
醫師過來的時候,我也是跑了好幾個醫院,結果也是我的運氣,也是我的救命恩人,余醫師,真的,我這個手真的已經有那個職業病,很痛,你稍微牽那個什麼,或者是拉什麼東西,這個又很痛,所以很感謝我的救命恩人,余醫師,真的,所以他來的時候我都很高興。)
(伊甸基金會宜花東區主任 高君華 Bunun
Suning Ihwatungu
實際上是,絕對會有一個很好的加分作用,這邊實際上,要去醫院都要花很長的距離,如果有醫師到宅服務的話,事實上它相對會減輕很多,可以在還沒有到很嚴重病症之前,預防的部分,實際上,這幾個月跟余醫師合作部分,有稍微去改善掉一些,長輩們用藥的問題,因為他們過去可能藥太多了,不知道怎麼吃,現在余醫師進來之後,像有一些家屬也認同,這樣醫師每2週來,他們也會開始願意跟,就是只要有來的時候,就會讓長輩們來看病,減輕很多醫療上的問題。)
減輕長輩醫療上的問題,就是都蘭診所正在做的事,2015年余尚儒醫師,將日本的在宅醫療帶進台灣,開啟有別於門診和醫院的醫療模式,讓醫師走進病患家裡看診,走進社區看診,2017年余尚儒醫師,在台東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0%的東河鄉,開設以在宅醫療為核心的都蘭診所,將在宅醫療帶進原鄉部落,在高齡化照護需求日增的今天,讓在地居民對於醫療能有更多的選擇。
(都蘭診所醫師 余尚儒
kwisang kiswaTulang
所謂的在宅醫療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我們是去支援他在那裡生活,我們是以他的這個人他希望的被照顧的方式來支援他,所以他本人最期待,或他想要的,他的自主權是最重要的。)
(都蘭診所醫師 余尚儒
kwisang kiswa Tulang
在這過程之中,可能會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問題是我們可以把他治好的,就是cure(治療),就是cure(治療)這個字,但是很多時候,其實人已經走到生命的尾聲,最後階段,很多東西是不會好的,這個時候就變成是care(陪伴),我們只是照顧陪伴 ,所以其實在宅醫療,很重要的一個作法,其實是陪伴。)
(都蘭診所護理長 陳惠玲 Amis
kiacapili ki sangabasange ka Tulang
在宅醫療對老人家是非常好的,因為很多獨居的老人,行動不方便的老人,他們根本走不出去家裡,然後他們子女又在外面工作,像老人家,他們都是不喜歡麻煩鄰居的人,帶他們去看病,然後是因為就是因為聽說我們診所有在宅醫療這一塊,他們就覺得說,是不是醫生可以到家裡來,所以我們就會先去了解他的狀況,然後我們會去跟他說,如果你的需求,如果在你是臥床而且行動不方便,沒有交通工具的狀況下,我們就會去家裡評估,你可以成為我們的居家病人,我們就會到府去服務他。)
(都蘭診所醫師 余尚儒
kwisang kiswa Tulang
所以在宅醫療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信賴關係,我覺得這信賴關係的建立,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見面的地方,不是在一個很緊張很冰冷,或者說很危急的地方,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去家裡的時候,很多時候,一開始可能會花比較多時間在看病,到後面可能變成是在聊天,知道你的最近生活的近況,然後認識你的價值觀你的喜好,跟你的家人討論說,你希望的方式是如何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很容易就會,因為是朋友,朋友關係,就很容易有信賴關係。)
醫病關係的改變讓醫療不再只是醫師的事情了,與長照2.0合作,居服員到府服務,醫師到府看診,在專業上互相給予支持,就能更完善居家照護的功能,余尚儒醫師認為偏遠鄉鎮菜車進得來,一通電話瓦斯就送來,為何關乎生命的醫療卻遲遲進不來,於是主動出擊,帶著從接案照顧到終老跨專業合作,全時間待命,三大在宅醫療核心價值進入部落。
(都蘭診所醫師 余尚儒
kwisang kiswa Tulang
我覺得如果是原鄉的話,或者是偏鄉,能夠越早找到一個好的在宅醫療團隊,對當地來說,會是最大的一個幫助,因為我們在這邊也發現很多的這些子女都在外地,這邊很多是獨居,或者是獨外,獨外就是,獨居的人跟外勞住在一起,我要強調的就是說,在社區裡面我們如何運用社區,建立這種互助共助的這種關係,來維護這些社區居民的健康,透過他自己參與,就是自助,鄰居互相幫忙,就是互助,我們是醫療單位,我們是健保的特約的診所,我們一起來照顧,這就是共助,然後把這一些東西串起來,把他們的慢性病控制好,預防它變成併發症,如果他可以來診所,就在診所控制好,如果他不能來診所,就在宅醫療去他家裡把他處理好,這樣子的話就可以大幅的減少,這些所謂急重症的需求。)
進入原鄉5年,余尚儒醫師發現部落醫療資源不足,看診交通不方便,是長久且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這樣的醫療環境下,原鄉最迫切的,不是期待這些事實被解決,而是應該從自身預防疾病的突發或惡化,來改善現實的醫療困境。
(都蘭診所醫師 余尚儒
kwisang kiswa Tulang
像這邊很多的老人的據點,老人家活力站很健康,結果你去量血壓都是160、180,可是他還是在那邊跳,從我們外面眼睛來看,這叫做很健康,其實不是,他只是還沒有爆炸而已,他其實都是未爆彈,為什麼他會是這樣,他可能是獨居,他可能每天吃的東西,可能沒有就是,沒有辦法就是讓他血壓比較正常,再來就是沒有定期做監測,然後應該吃藥的時候,沒有吃藥,然後沒有做控制,所以慢性病的控制跟管理,其實在偏鄉,還有很大的進步的空間。)
穿梭在看診中,協助翻譯的是來自花蓮玉里阿美族,從事護理工作18年的護理長陳惠玲,加入在宅醫療一年多時間,常常是看診中不能缺少的角色。
(都蘭診所護理長 陳惠玲 Amis
kiacapili ki sangabasange ka Tulang
他們就是會講說,會有母語的人,他們覺得在跟醫生溝通的時候,他們覺得很輕鬆,他們也不會覺得醫生講什麼,他們都聽不懂,有時候比手畫腳,也未必會講得很清楚,然後他們的症狀不舒服,其實有時候在語言上溝通,他們非常的困擾。)
沒有族語翻譯,醫師娘,也能用日語,協助長者向醫師說明病情。
(醫師娘 五十嵐 祐紀子
tawvane ki kwisang
我們因為在日本看,除了看病人之外,還有想說在經營社區的診所,我們的就是靈感,也是來自這些前輩經營的診所的作法。)
暢通無阻的溝通,讓長者在看診時,不用再比手畫腳,都蘭診所在宅醫療團隊,解決了原鄉看診路迢迢的問題,也滿足了族人心理陪伴的需求,更能在語言上被了解,如此讓醫病關係不再是緊繃的,而是如同朋友家人般的沒有距離。
(都蘭診所醫師 余尚儒
kwisang kiswa Tulang
我認為就是在宅醫療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它的場域不一樣,空間的關係,因為地方對了,人對了,事情就會對。)
(都蘭診所護理長 陳惠玲 Amis
kiacapili ki sangabasange ka Tulang
我們去照顧他,去看診,看到他們那種 被醫生看,被護理人員這樣子閒聊之下,他們覺得心理上也會覺得感到很舒服很安慰很溫馨,所以我覺得說,在宅醫療其實它不是屬於那種很辛苦的工作,如果你願意去做的話,我相信你不會覺得說這工作是你的負擔,也不是你的壓力,因為你看見老人家,這麼需要你的時候,我們去幫他而已,去照顧他而已,其實不是覺得很累的工作。)
(醫師娘 五十嵐 祐紀子
tawvane ki kwisang
我們其實剛起步而已,還好我們跨出第一步之後,遇到就像2位很有愛心的美髮師,其實居家醫療病人,大都出不了門才接受居家醫療,我想也有剪頭髮可能有需求,未來看看有沒有機會,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有其他的,跟其他行業的有愛心的朋友合作。)
慢慢的,都蘭診所加入更多功能,義剪、放映影片都希望打造一個無圍牆的醫療環境,讓進出診所的病患,能夠感到自在沒有壓力,在台推行5年的在宅醫療,就像余尚儒醫師說的,都蘭診所是原鄉的入口網站,協助族人在需求中找到管道,它的功能不僅有醫療,更多的是陪伴協助,讓最後整合照顧,是在社區裡形成,醫療不再那麼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