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捕魚是噶瑪蘭人傳統生活習慣,因為立德(部落)臨近大海,享受著大海賦予的海產,而這裡的海底水層中是游動性魚類、 龍蝦的天堂,也是漁民天然的漁場。生活在這裡的噶瑪蘭人透過這樣的捕魚文化,守護著自然生態環境,也感恩豐富資源滋養著族人,傳統海洋文化在日常中持續延續。
走進部落,可以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寧靜與純樸,噶瑪蘭人在這裡過著安逸的生活。因為立德(部落)農地是休耕狀態,大面積種植向日葵,部分族人以捕魚為業,捕捉洄游性魚類、龍蝦。
(耆老 baibedan VS 部落領袖 pusia Kavalan
baibedan VS pusia
不知道天氣怎麼樣,孩子要出海放漁網,今天海況如何?(頭目,我們到現場看看,到了那裡再看,我們得走到海岸邊才看得清楚。)做媽媽的我,想看看孩子在近岸放網捕魚的情形,小心翼翼的走在石頭灘,好難走。)
(耆老baibedan siku Kavalan VS 落領袖pusia adian Kavalan
baibedan pusia
呼喊神靈及祖先,今天要在這裡下網,噶瑪蘭傳統捕蝦的方式,庇佑捕魚族人,出海平安順利,不要有大浪的阻礙,也請諸神保佑他豐收,在過程中,孩子在這片海域下網捕魚,讓他在海上一切都平安,請享用為我們準備的祭品,祈求阿宏今天能順利,大海風平浪靜,收穫滿滿。)
(捕龍蝦達人
paRaybautan yenmaw aRong Kavalan
捕蝦的我,以虔敬的心,獻上祭品以及酒, 讓我能夠有所收穫,感恩,感恩。)
終於等到捕撈龍蝦的季節,開始忙碌整理漁具、修補破網。
(漁民 aciang Kavalan
手作年代老一輩都會種植苧麻,苧麻長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割下來,取苧麻皮,經過繁複的工序 ,日晒後,婦女開始分線接線 ,裝線藍的苧麻線夠多了,再用捲線機理線,早期資源匱乏,完全用手工製作線材,還需要一個人拉線(避免纏住),有了捲線機方便許多,做成這樣的線,可以輕鬆用捲線機製作,大小不一的線材,這些都是老人製線的做法,苧麻纖維韌性夠,只要線材足夠,老人才開始編織漁網,自製工具,用鈎的織網,(跟現在的一樣嗎?)手作的時代純手工,鈎好的漁網顏色呈乳白色,還需要上山採薯榔進行染色,(苧麻纖維以及薯榔一起煮嗎?)是的,(是增加纖維韌性?)染色後的漁網不易腐蝕,(上下網線用什麼材料§)同樣是苧麻線,只是線比較粗而已,開始織網時,噶瑪蘭語稱busku(穿網目)。)
傳統捕龍蝦達人 yenmaw aRong 準備出海收網,再到另一處海域設置海底網陷阱,希望有不錯的漁獲。
(傳統捕龍蝦達人paRaybautan yenmaw aRong Kavalan
部落領袖pusia adian Kavalan
新的跟中古的做比較,不一樣,舊的要三條線,新的兩條線,才不容易斷線,就像這組漁網一樣,(為什麼買那麼多網?)舊汰換新啊,這是中古的,漁網容易破損,但我們還是要把它從海裡收回來,我們會進行縫補,比較環保,不會棄置漁網,(收回來的網還能再利用嗎?)可以,丟了很可惜,每件漁網的鉛線還能再使用,或者可以剪成一節一節賣掉,(噢!裡面的鉛還能賣?)是的,(線裹著鉛條?)是的,(難怪有重量。)如果沒有重量漁網會浮在水面,每天晚上進行漁網縫補工作,準備在4月分捕龍蝦,這個季節是洄游魚蝦,最活躍的時候,等到春雷響起,老人家說,只要春雷一聲響,魚蝦隊伍開始移動,其他水生物種也一樣。)
yenmaw aRong 走在石頭灘輕鬆自在來去自如,腳感不好的我,走得十分艱難。在這片無汙染還有洋流自然循環的海域,堤供水中生物好的生存環境,但現在到處都是寶特瓶、塑膠盒,一些外來釣客,遺留下來的垃圾,影響海洋生態。
(耆老baibedan siku KavalanVS 部落領袖pusia adian Kavalan
那個地主為什麼圍起來,因為光復的人釣魚,啊,他把垃圾倒到海邊啦,地主把路封起來,所以,沒有路了,這也難怪封起來,缺乏公德心的釣客隨意棄置垃圾,導致海面上出現垃圾,汙染海域影響漁民生計,主要有空瓶以及各種垃圾,影響了捕魚的漁民,垃圾瓶子無所不在,釣客隨意丟棄,也請頭目多注意,釣客的這種形為會危及海洋生態,這裡海岸釣點數公里,有時候很難看見喔,看到釣客,至少善意提醒,會的,這個我一定會去做。)
眼前的景象,海況不利於出海收網,但對傳統捕龍蝦達人 yenmaw aRong 來說,似乎不算什麼,他在這裡如魚得水。
(捕龍蝦達人 yenmaw aRong Kavalan
paRaybautan
保麗龍用來做記號,才知道漁網的位置,網繩的另一邊綁石頭,這種漁網什麼都能捕,游泳的方式下網,漁網不能太重,網眼也不能太大,要帶游泳圈,漁網的材質需柔軟又輕,所以一般不會做太大,避免浪大無法收網。)
渾濁的水流,海面風浪大,很難看到水面平靜,讓人感覺隱藏著危險, yenmaw aRong順著波浪與海流在游泳圈浮力輔助下,身體平衡以輕鬆方式用腳打水,穩定的到達下網地點。
(部落領袖 adian Kavalan
pusia
下水之前要看風浪,觀察下水的時機,大浪來襲時,在岸上等待,風浪太大就不出海,現在正準備下水,要特別小心不能大意,尋找最佳地點游到那裡下網。)
此時,拉起龍蝦網,大浪的作用下,漁網很快沉入海底,顛簸的海面上形成一道弧線。
(部落領袖 adian Kavalan
順著波浪,開始慢慢的放網,近岸捕魚的漁民,一般都是青壯年,而年長的我們使用動力漁船、膠筏,離岸到深水區捕魚,居住在這裡的噶瑪蘭人,以捕魚為生,依賴海洋漁業資源,靠天吃飯,而我們最怕天氣不好,收入變得不穩定。)
(部落領袖 adian Kavalan
現在已經下好漁網,接著準備收昨天放的漁網,等一下看看有沒有收獲,今天天氣還好,但風浪大,漁網容易被海浪捲走,這就是我們討海人的生活。)
沒多久收起的漁網,捕到一些小魚小蝦, yenmaw aRong把它放回海裡,為了保護海域的魚種,適度取用,才能繁衍生息。而棲息於近海海底的龍蝦,身長20公分以上才能捕捉,未達到得放走,今天運氣還不錯,網到好幾隻大龍蝦。
(傳統捕龍蝦達人 yenmaw aRong Kavalan
(這個是什麼品種的龍蝦?)很大,很大外來的蝦,這種是台灣的蝦,母蝦母的,(怎麼辨別牠?)辯識母蝦牠的角有兩個角,第5對步足有突起分叉,公蝦的話會這樣的步足末端呈鉤狀,(沒有分叉?)爪子長長的,母蝦是這樣,如果是這樣是公蝦,這是母蝦,網到產卵的母蝦要放走,小小的不行抓,沒有超過20公分的不能抓,有規定,(這隻龍蝦大概有多重,算的上大嗎?)是的,算大的,超過20公分。)
野生龍蝦肉質飽滿緊實,以最簡單的清蒸烹煮,一家人享受得來不易的美食,顯得格外好吃。
(傳統捕龍蝦達人 yenmaw aRong kavalan
paRaybautan
總算抓到一條魚,三點蟹,還有一隻大龍蝦。)
漁民的生活,充滿了變數,捕魚是 yenmaw aRong 和家人的生計,今天收穫頗豐,短短幾天跟著他一起體驗捕魚生活,讓我深刻感受到捕魚人對這片海域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