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puljaljuyan (李耀維) 台北市

南島文化選集翻譯計畫 3著作出版亮相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 (夷將‧拔路兒) 阿美族:
各位看到我身後的背板是以海洋為主體,象徵台灣也是太平洋的一份子。)

台灣與許多南島語族國家共享全世界最大的海域、太平洋,經過專家學者研究,南島語族歷史,最遠可追溯至5千年前,從台灣為起點,一路向外擴散,展開勇闖海洋世界的歷史篇章。而彼此的連結,除了基因與民族植物的相似性外,語言更是一項直接證據。

(吐瓦魯國駐台大使 涂莉梅:
我始終記得我首次參訪台灣一處原住民族部落,我感到非常震驚,當我看到一位原住民婦女講著母語,而部分的單字與吐瓦魯的語言非常類似,像是眼睛 mata、耳朵 tangila,當時我可以感受到我們之間有很強烈的連結。)

除了語言之外,從南島語族背後的歷史、政治、經濟發展,也能看見諸多相似經驗,而這也正是原民會從2018年起,與文化部合作推動"南島文化選集翻譯出版計畫"的核心目的,希望藉此深化國人對南島語族國家的認識。17號,由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親自公布今年出版的3本翻譯著作。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 (夷將‧拔路兒) 阿美族:
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專書的翻譯出版,再拉近我們跟大洋洲跟東南亞的距離,而且開啟更多的交流跟對話。)

其中一本新書"為馬紹爾喝采",探討從1946到1958年間,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島民,歷經美國核武試爆後,所面臨的各式挑戰。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佩宜:
為什麼會選擇馬紹爾群島作為核子試爆的那個場域,那為什麼馬紹爾的人民當時會同意那資訊的不對等,那以及後續超乎人類想像的收拾殘局的不可能以及成本,那是誰在承擔這些痛苦,其實這個被犧牲的過程,我覺得跟我們台灣在面對過去跟未來,其實都有非常多可以借鏡的地方。)

會中文化部也分享,今年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推出"台馬鄉土文化及原住民神話傳說繪本"文化交流計畫,希望能藉由多方管道,促進台灣新南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