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台南的科學園區動土時,挖掘到許多不同時期的考古遺跡,除了大量出土的文物外,也有為數不少的人骨遺骸,2007年獲行政院首肯,核定科學園區興建南科考古館,終於在2017年11月正式完工,然而這些考古遺址與台南當地的西拉雅族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管理中心主任 黃宏文
kemuwan ay
大概民國94年的時候,其實那時候還是國科會,那國科會就準備要興建一個新的科學園區,那後來也確實如願就,行政院核定在(台南)南科,就是新市、善化、安定這三個區這邊,要設立科學園區,台南這個地方,其實歷史這麼悠久,那是不是應該會有一些舊社遺址什麼等等,那於是國科會也想到這一點,那就開始委託中研院的臧振華院士,然後開始先進行一個研究調查計畫,將近1千公頃的土地範圍裡面,大概就有58處遺址,那目前我們在南科考古館裡面,我們的文物有登錄號的大概超過800多萬件,後來陸續整理出來發現,整個保存的文物,整個這些文化層,包含六大文化層,從最早的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到明清漢人這六大文化層,總共將近5000年的時間。)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管理中心主任 黃宏文
kemuwan ay
受到矚目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裡面,有發掘出大概2400多具的人骨遺骸,就是這個墓葬人骨,那這個部分,其實當然祂有涵蓋非常多的資訊,那當然祂也有很大的意義,就是說,祂也不是我們,講博物館裡面的文物而已,畢竟祂是我們的祖先,那所以,怎麼來對待這一批墓葬人骨,其實也是我們一直很重視的一件事情。)
(台南東山
吉貝耍部落 段洪坤 西拉雅族
Raqit
這次的慰靈祭,其實是南科先找我們的,南科管理局開發這片土地,挖出很多我們祖先的骨骸,就西拉雅的,那西拉雅文化層大概300到500年,500年以後到1200年,大概是我們講蔦松文化層,那在考古界裡面,我們一致認為就是說,就是在歷史文化的文化層,之前的這個文化層,都是各個原住民族的先啟的祖先,自然演變變成現代各原住民族,所以如果這樣算起來的話,大概就是西拉雅祖先,大概在1200年前開始,一直到300年前,這邊挖出來的骨骸,都是跟我們有密切關係的。)
(台南白河
六重溪部落 潘麒宇 大武壠族
Raqit
至少我們有歷史的記載裡面,我們至少在荷蘭時期的時候,這片土地就已經歸由(西拉雅族)麻豆社人,或者是周遭的平埔族群所掌控,我們是他們的後代,那我們這些後代能夠再重新回來這片土地,去祭祀我們的祖先,這樣子,不管這批祖先(骨骸),他是我們的直系祖先,還是說,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其他的族群,這樣子。
其實這次的活動,它其實是經過段(洪坤)老師,他們這邊來做通知的,然後段(洪坤)老師那時候,大概9月分的時候,有跟我提出南科考古館這邊,祂們因為曾經,祂們就存放很多在南科這邊,開發工業園區的時候,採集到很多先人的骨骸,就是早期原住民族群他們先人的骨骸,然後祂們放在這邊的地下室,然後就館方希望可以透過西拉雅族群的祭司,一起來去祭祀這些祖靈,9月分 我們也有開過一次會議,就是各個部落的頭人來到南科考古館這邊,然後再跟這邊的館長,然後還有跟在這邊的一些考古人員,一起開一次會議,然後去討論這次我們今天活動的進行。)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管理中心主任 黃宏文
kemuwan ay
(南科考古)館蓋好了,那當然這些老祖先,祂的骨骸就進來到我們館裡面做更好的保存,因為我們這邊的典藏庫是很高規格的典藏庫,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這次希望在原來(挖掘地)荷園做一個儀式。)
(台南東山
吉貝耍部落 段洪坤 西拉雅族
Raqit
就是透過這樣一個動機之下,這兩個單位(南科管理局、南科考古館)在跟我們接洽的過程裡面,怎麼去籌備這個祭典的活動,Ta-ai的這個慰靈祭,其實他都很尊重部落的想法,那也儘量能夠配合。)
(來 請走
請起來嗎?(阿立矸)放這裡就好,要有人顧喔。)
(台南東山
吉貝耍部落 段洪坤 西拉雅族
Raqit
(西拉雅族)4個社,5個部落,不同的信仰系統,把他拉到同一個場域,去進行一個儀式,他是一個很神聖,在尊敬這片土地,然後在敬拜自己的祖先的一個儀式,就是說,在這樣一個把不同的文化有一些差異性,有些小的差異性的4個的部落,尤其是在信仰的(部分)把他聚集在一起。)
(台南白河
六重溪部落 潘麒宇 大武壠族
Raqit
我覺得其實談交流的話,我覺得其實想法可以有很多,原本是南科這邊,他們有學術的權威性,然後他們有這些物質的收藏,這樣子,然後他們是主體,可是這個慰靈祭的時候,我們回來的時候,由我們來主導整個所有的祭典儀式,就今天轉換,我們部落才是真正的主體這樣子,其實挺好的。)
(我有拿矸仔(大太祖)矸仔呢?有,太祖有拿,(大太祖)矸仔有拿了。)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管理中心主任 黃宏文
kemuwan ay
我們講博物館就是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大概這些功能,但是有一個更重要的是說,其實博物館知識的累積,它不是靜態的,它是動態的,那尤其我們剛剛講,南科考古館的位置是在科學園區裡面,然後它又經過這樣一個開發的歷程,才會有今天的館,所以其實跟周邊的這些,不管是舊社或是這些部落,社區的互動,其實是形成我們館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一直希望在這個搬遷的過程裡面,那怎麼能夠有機會讓周邊的民眾參與,那其實,事實上這個並不是創造出來的機會,而是,他們本來就應該要參與這件事情,所以我們也希望不是只有由博物館的,這些專家學者來做這件事情而已,事實上,其實應該有周邊,尤其像我們這些六大文化層最重要的主人,就是我們在地的西拉雅族群,那其實他們應該這些部落應該有機會來,參與這樣的一個搬遷的過程。)
(台南東山
吉貝耍部落 段洪坤 西拉雅族
Raqit
今天這樣的一個儀式進行過程,我覺得非常的 讓我覺得很神奇,也就是說,可能各社的祖靈祂們自己溝通,會好像有默契一樣,那一個工作在處理上,可能這個社處理上會比較圓滿一點,或是會比較傳統一點(的)部落祭司,來處理這樣的問題,來處理這樣的儀式,那我覺得真的是滿神奇的一件事情,然後各部落有他的堅持,從今天的祭典裡面,除了看見,我們自己西拉雅部落的團結,你也可以看見西拉雅人,對自己的祖靈信仰裡面,那種儀式性的堅持,我們的心是對著自己的祖先們,是這樣的敬畏的,而不是把祂當成是一個文化展演,那當然我們之前也跟各部落,在參加這個祭典之前有開過部落會議,部落代表大家一起來開會,那大家也都能夠了解,就是說,我們很難得有這樣機會,回來再跟300年前,500年前,1000年前的祖先做對話,所以他們都是抱著一個非常神聖態度來做這件事情,包括牽曲,包括祭拜,包括祭品,我們都可以看到今天呈現是一個很完整,而且是一個很完美,而且是一個讓人家覺得很感動的儀式過程。)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鐘國風
patudan
考古學本身存在在這個社會的價值,它最大的價值其實是,為了當代人們的需求,就是往昔強調科學性的這種,幫大家解決,或是幫大家理解過去,這個很大一塊的,(考古)學科的責任之外,它其實還有,另外一塊非常大的責任就是,怎麼透過過去,而去訴說當代人們的權力,考古學研究的主體,比如說考古遺址,或是古人所留下來的這些遺產,你研究的對象是這些遺產,可是這些遺產並不屬於考古學家的,這些遺產其實屬於他的後代,那所以圍繞在這個遺產的爭執上,都跟誰擁有這些遺產,以及誰能夠幫這些遺產的後代伸張他們的權利,因為這樣子,所以考古學就跟當代結合在一起,現在歷經這麼長時期的這種文化的衝擊,跟不同殖民政權的交錯,導致原住民社會,比如說他搬離了原來的舊聚落,跟原來的傳統居住的地方,在遷徙跟文化接觸的過程,其實他的文化也產生了很多的變化,那在這個不同時期變化的過程裡面,透過這些物質遺留,比如說舊聚落,聚落裡面的文物,這些東西其實承載了不同時期的變化,我們可以跟原住民社群一起合作,去理解他們的祖先在這個歷史過程裡面,怎麼去因應外界的衝擊,怎麼從自身能動性的去述說自己的歷史,以及述說祖先,如何適應這麼大的劇烈變動,這大概是我們,在談考古學家跟當代的關係,以及他非常特殊的考古學合作的,主體原住民族這樣,怎麼樣跟他們合作,然後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屬於他們應有的權利,然後在這個當代能夠一起去伸張,或是去宣揚這樣的理念。)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管理中心主任 黃宏文
kemuwan ay
我們要辦的不是在辦文化活動,而是在做一個文化行動,因為這個,透過參與,那其實它形成出來的,它都會影響到我們接下來比如說,在館裡面要策的展,然後我們可不可以注意到哪些不同的面向,那其實這都是很重要的,那所以對於這些,西拉雅的祖先們,祖靈們,要怎麼也透過類似這樣的祭儀,能夠有一些,一方面就是撫慰這些祖靈,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參加的這些族親們,來認識到南科考古館,就是南科這個地方,我們其實有認識到他們自己有這麼深遠的歷史,所以才會有這一次要做一個「看見西拉雅・南科Ta-ti再現」,就是慰靈祭,然後透過這個慰靈祭的辦理,那讓更多的族親來參與,那他們參與的同時,就像我們剛剛講的,他們也才會有機會看見,我們館裡面的這些相關的展示去介紹他們之前的歷史。)
(台南白河
六重溪部落 潘麒宇 大武壠族
Raqit
那這些考古所挖掘到的這些骨骸,或是這些過去的遺址,這些東西,祂其實都具有一定門檻,因為祂保存,不管是保存,祂需要有溫度跟濕度的,還有光度的保存條件,所以之前有一些部落,他們有把祖先的骨骸從博物館請回去,但是目前來講,我們平埔族群的部落可能沒有到那種,沒有那種能力可以去做這種保存,有時候,我們把這些東西,就算我們借展,把東西借回去做展覽,都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困難,所以說,物質上面的話,我認為這些考古,所挖掘到這些祖先的遺骸跟這些物品,祂應該都還是先保留博物館裡面,也許以後有機會,台南這邊會有一個可能以西拉雅族群,或是大武壠族群為主體,就是以平埔族群為主體的一個陳展空間的時候,我們再來做這些,挖掘出來的物質的交流借展之類的。)
(台南東山
吉貝耍部落 段洪坤 西拉雅族
Raqit
骨骸的東西 以我個人,我覺得,我們要回去,我們也很難處理,只要說,我們能夠讓這邊,祖先的靈能夠安定下來,我覺得 目前做這個階段就好了,當我們去動,你到底要哪一個骨骸回去,這裡有挖2000多(具),就陷入到我們在講的,原住民的文物,到底是要拿回去部落典藏,還是要放在博物館典藏,但是現在因為人群的離散,跟人群的聚合,他產生了一個各社混雜在一起,我怎麼知道這個社,我要迎哪一個祖先的骨骸,回去安葬在這個社裡面,在我們西拉雅裡面真的很難處理,因為各社都已經離散完 聚合在一起,各社混在一個地方,那這些2000多具的骨骸,我怎麼去分辨哪一個社的祖靈,他會有些實際面,務實面,我覺得很難去處理的 ,但是南科考古館,他踏出一步裡面,我們要求他們的是,讓我們到博物館裡面去做一些研究,就是說,由族裔的人進去裡面做研究,把我們祖先的所留下來的這些物質,博物館接下來明年要跟我們合作的就是,能夠答應讓我們進去裡面做這些研究,然後複製回來,甚至有的可以來給我們做典藏,部落裡面可以把這個祖先的東西拿回來,我們已經突破了,而且已經有這樣子共識了明年會進行這樣的工作。)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管理中心主任 黃宏文
kemuwan ay
那這部分其實都是延續性的,就它不會只是,這一次祭典祭儀辦完就結束了,好像撫慰完這些祖靈就結束了,其實沒有,它其實開啟了另外一個,就是接下來要處理考古跟現代生活的關係,然後跟它的連接性,因為其實坦白講,對現在的民眾來講,考古這件事情,其實跟現代生活有點斷裂,大家都覺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好像跟我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他跟現代生活確實很不一樣,那所以怎麼樣,怎麼去讓民眾,不管是透過展示,或是我們剛剛講的文化行動,活動也好,要把它連接起來,把那個斷裂連接起來,讓大家去感受到原來我們的這個現在,不是只有2020年,不是只有2000年而已,其實我們是有5000年的歷史,所以這部分,就是我們接下來,希望能夠在南科考古館,以後不管是我們的展示也好,或是說我們相關的活動也好,都希望能夠連接起縫合這個斷裂,然後讓民眾能夠比較有更深的感受,說我們的歷史的深度,其實是真的超乎我們原來以往的想像,這就是大概我們這次希望,辦理這個活動的意義,當然真的也非常感謝各個部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