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記者
ljavaus(楊高潔)/uliu (郭亞文) 新北三鶯

沉浸式教育培養都市原民二代 建立文化認同

60、70年代許多來自花東地區的原住民,來到台北工作,而因生活習慣的不同,導致他們在三鶯大橋下,開始建造自己的家。但因居住的土地屬於國有行水區,地上房舍被視為違建,因此早已被政府拆遷至不同地區。而如今,這些曾經來自花東地區的族人也早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他們的下一代。

然而下一代,因為缺乏來自原鄉的生活記憶,在都會區生活的他們,也不免受到來自其他族群的異樣眼光,使得孩子在自我認同的路上,越走越迷失。

因此搬遷至隆恩埔國宅內的族人,自行成立了「樂窩社區服務協會」,希望透過自身的力量,讓這一批分散在隆恩埔、三鶯和南靖三個地方的孩子,能夠找回自我的身分認同。

(樂窩社區服務協會專員 Aring Hiruy 太魯閣族: 
這些第一代的長者來到都市裡面,生活打拼的時候,其實他們有帶著原鄉部落的一些回憶,那文化的一個元素,那如何在都市裡面把這些文化,能夠傳遞給孩子,就需要我們部落的族人來做)

為了營造原鄉部落的生活環境給孩子,樂窩在課程設計上,除了基本的課業輔導外,他們也把孩子帶回部落,與老人家實際互動,透過一連串的老幼共學課程,培養孩子對於文化的基本認識。

(部落孩童ipng(黃巧芸) 阿美族&panay(林子婕)  阿美族:
每個禮拜三,就是包蔬菜包(送給老人家),早上一大早唱歌 跳舞,唱部落的歌,然後呢,跳甚麼歌,阿美恰恰)

(樂窩社區服務協會社工 黃雯娟:
文化學習就會盡量結合部落,可能邀請族人來擔任講師,可能阿公阿嬤來分享,這個就是之後也會持續,在開學之後,在南靖(部落)跟三鶯(部落)都會, 一起帶孩子在部落,我們把這個當作一個部落教室) 

樂窩期望讓這些在都市成長的原住民孩子,透過沉浸式教育的培養,可以勇敢地向這個社會說出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