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2
記者
Calaw Opic (丁至軒) 花蓮光復

傳承太巴塱古調 青年辦工作坊邀耆老教授

青年一字排開,與耆老互動學習傳唱阿美族日常歌謠,參與青年們也樂在其中,吸收到許多寶貴知識。

(參與青年 Marang (孫李杰) 阿美族:
自己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很喜歡從樂舞去探討學習,因為歌跟舞裡面就包含很多的族語跟故事。)

本次工作坊開放喜愛歌謠的各界人士參與,共吸引30多位學員參加,也注入不同族群對於歌謠文化的學習動力。

(參與青年 李少揚:
越學習就可以知道,有些東西真的是,如果沒有人再去學習的話,就會慢慢地消失,覺得真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參與青年 Ami Buya (胡佩雯) 太魯閣族:
我是嫁過來這裡的太魯閣族,因為我自己喜歡音樂,所以我覺得音樂它是比較,對我來說比較沒有壓力,比較可以更快的去認識這裡的語言去學習。)

主辦單位也經由耆老同意,再度播放16年前的樂舞影像紀錄,藉由口述重現過往的文化樣貌及歌謠內容,耆老也語重心長地期許青年們能夠傳承接棒。

(耆老 Aon Lisin (林秀蘭) 阿美族:
我們老人家的唱功已經不如當年,歌聲也沒有辦法完美到位了,不過聽到各位唱歌謠的時候,雖然歌聲還不到位,但我們聽起來還是很棒,不要遺忘阿美族的,歌謠文化及語言內涵,這是我對你們的期望。)

(耆老 Linga Kaliting (曾玉花) 阿美族:
要學好阿嬤教你們的歌謠,不斷的實際傳唱給下一代,吸收阿美族的歌謠智慧。)

(主辦人 翁嬿婷:
如果是在網路上看到的,可能大家也不知道這個歌是從哪裡來,所以就會牽扯到版權問題,我就跟阿嬤說,其實我們唱出來,大家就都知道這是太巴塱(的歌謠),這是從你們的口唱出來是老人家傳承下來的,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很希望可以透過這個開始,讓老人家願意再把歌唱回來。)

由於時代的演變,阿美族各部落豐年祭祭歌及日常歌謠逐漸走入歷史,世代交替的問題受到考驗。主辦人翁嬿婷表示,現階段已經逐漸凝聚許多阿美族傳統文化的青年,未來將持續舉辦相關課程,以在地方式保存瀕危的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