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rinah alang psanak pqita knsuyang galiq rhiq qhuni ka 林戎依
台東阿美族青年林戎依,10年前開始接觸阿美族樹皮工藝mseusa rhiq qhuni,隨即展開復振工作,商品已在中國、泰國、日本跟法國等地展售,還獲得2018年Pulima藝術優選肯定,如今她返鄉舉辦個展,以「mduuy ka btunux priyuh suna我用石頭與祢交換」為主題,分享阿美族樹皮布工藝之美pnesusa qaliq rhiq qhuni。
(工藝師 Halomei(林戎依) Amis
Emptseusa
Halomei(林戎依) Amis
裡面有365片的樹皮布在裡面
每一天敲出來的紋路跟顏色
都會不一樣
這是樹皮布的特性)
365片樹皮布,代表著每天不同心情,阿美族工藝家Halomei 用365天,完成這幅大地的日記本,牆上每一塊樹皮布,都是她親自採集,敲打製作,以年曆的創作概念,記錄自己的一年生活,也傾訴在紛擾動盪時代下,思緒的波動起伏。
(工藝師 Halomei(林戎依) Amis
Emptseusa
Halomei(林戎依) Amis
今年太多的疫情跟戰爭動盪
還有災害
所以我會覺得說
我太多的情緒夾雜在心中
我就想把它釋放出來)
不用紙筆書寫記錄,而是透過不斷擊打,把粗糙堅硬的樹皮變成纖維結構,展現細絲交錯的紋理。年僅30出頭的Halomei ,接觸樹皮布10年時間,但技術已經獲得國內大小獎項肯定,作品也在中國、泰國、日本跟法國等地獲得好評,如今首次返鄉舉辦個展,以「我用石頭與祢交換」為主題,再現阿美族人跟大自然相敬依存的傳統智慧。
(工藝師 Halomei(林戎依) Amis
Emptseusa
Halomei(林戎依) Amis
我們在採集的過程當中
會用石頭跟大自然做一個交換
它是代表一個感恩跟謙卑的心在裡面
樹皮布的衣服做起來非常的不好做
不管是它的韌性還是它的耐用度
跟我們現在的布料完全不一樣
因為它很容易被拉扯
這也是它為什麼會消失的原因)
樹皮布主要取材自構樹、雀榕等樹種,經過繁複拍打,作成布料,再縫製成衣物,在早期阿美族社會中,具有身分地位的象徵。但由於材質韌性不高,容易變形破損,漸漸被紡織布料取代,面臨失傳危機。
(工藝師 Panay(沈太木) Amis
Emptseusa
Panay(沈太木) Amis
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失傳
我們存在的價值就是
要讓年輕一輩的孩子
知道我們老一輩做的工藝
在我們還在的時候
要積極的復振
我們的文化才會不斷的提升)
師出都蘭部落前領袖Panay門下,Halomei 承襲樹皮布傳統製作工法,使粗糙樹皮搖身變成服飾、生活器皿等創作,期盼透過展覽,呈現工藝技術背後的文化意義,促使族人重拾這項面臨失傳的技術,並喚起大眾對原住民傳統智慧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