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內決定加入零碳排行列後,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而原住民族也是環境保護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因為近期國內就有討論傳統領域的"碳匯"交易,若這些制度真的上路,對原民社會發展也將有重大影響,因此各界也在觀察,原住民族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這個掌管原住民族土地,森林的原民會,我看沒有他們在其中 )
氣候變遷因應辦法獨漏原民會,立委伍麗華認為這有違原基法土地資源共享的精神,尤其政府即將讓碳匯入法,未來傳統領域森林,與企業進行碳交易,少了原民會從旁協助,恐怕會亂了套。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所以在這個地方不論是,取得我們的諮商同意,或者是分享這些利益機制,再再地未來都會在,訂出碳交易制度之後,它是一個必須去面對原住民的問題 )
會需要一套平臺制度,就是因為碳交易的規模龐大,根據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粗估,逐年增加的原住民碳貢獻為五十億到一百五十億元,而這也有賴於原住民族與山林的互動模式,每年替國內吸收2000多萬噸的碳排量。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
只要他的土地利用方式沒有破壞森林,繼續為我們的永續為我們的森林資源,為我們的土地利用保留這一塊,我們說碳匯,那麼就應該要回報他,每一年的碳貢獻 )
一年就有這麼多的碳貢獻,其實還得回頭看,原住民族守護山林為世界累積的固碳量。如今各界也紛紛呼籲政府,重視原住民族在氣候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謝英士認為,這就是氣候轉型正義的一部分,而未來還可能牽動更多原民轉型正義運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
這樣的一個面向過去的歷史碳貢獻,跟面向未來的碳貢獻,加起來就是我說,這是屬於原住民應該得到的氣候正義 )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未來到底這筆(氣候)基金,如果回到這些部落的身上,那麼部落公法人是不是,應該要趕快上路,這個部分我覺得就是連動,未來更後面的原住民自治議題 )
也許在碳有價化之前,你我都沒想過,我們身處的山林能有如此大的交易規模,這也凸顯原住民族在氣候變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更多人沒想到的是,這些數字更反映著,氣候變遷正不分族群的威脅每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