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記者
ljavaus(楊高潔)/Uliw(李承遠) 台北市

2021人權發展研討會 邀國際人權機構代表交流

《2021人權發展國際研討會》邀請9個國家,共11位國家人權機構代表,與國內學者專家和民間團體進行交流。

國家人權委員會,23、24日接連兩天,舉辦《2021人權發展國際研討會》,以不同角度和主題,與國內外人權機構做雙向交流。而面對COVID-19對於全球造成的影響,不管在醫療使用,或是資源分配,都成一大問題。反觀台灣環境,呂淑妤教授發現,以原鄉來說,雖然近年原民長照系統,和文健站都有增加和進步,但在面臨疫情時代,原鄉地區,醫療資源和照顧機制,還是相對缺乏。

呂淑妤教授就以原鄉地區,健康人權以及健康不平等進行研究發表。研究報告中,呂淑妤也舉了實際的原鄉案例。像是確診族人進入隔離旅館後,因部落醫療資源不足,導致家中行動不便的長輩變得無人照顧。

(北護健康大學休產與健促系教授 呂淑妤:
雖然他們知道這個狀況,可是當地的村長,因為他只有口罩,也沒有防護衣,所以他也不敢去接近這位老人家,有一群工作人員他們帶著罪惡感,就開始祈禱說,拜託那個,讓這個老人也能夠CPR也能夠陽性,不然的話沒有人可以照顧他。)

呂淑妤認為除了增加監測個人的衛生指標外,也要加強社區參與,以及更多資源注入,才能根本解決原民健康照護人權問題。另外,在研討會的首日,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阿美族的鴻義章也在會議中,發表台灣國家人權機構的建置與發展之初探研究結果。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 Upay Radiw Kanasaw (鴻義章) 阿美族:
國家人權會的職權它有規範九個職權,我們經比對跟巴黎原則,大概都符合巴黎原則的精神,只有兩項是沒有辦法達成,一個就是意見陳述,第二個是國際合作,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沒有辦法達成這個事情,所以基本上都可以符合,也就是說,台灣國家人權會符合巴黎原則。)

鴻義章提出六項人權議題,而過去較少提及的族群平等與發展權也被特別提出。期望以檢視政策、確保各族群的權利平等和發展等,做為未來量測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