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htan ka'unis pasnavanas uvaaz ta masial a tail'ian
汐止樟樹灣,有民國60年代阿美族人自力建造的山光部落、80年代政府設置的花東新村原住民國宅,是大台北地區具規模的都市原住民聚落。2018年至善基金會在這裡成立「Wawa森林兒少發展中心」,透過各種親職教育,拉近家長,陪伴小孩,一起關注都原孩子的發展,這裡就是他們在社區的第二個家。同時也致力於跟這塊土地產生連結、建立自我認同感與地方歸屬感。自從2021年4月底收到房東的拆遷通知,9月我們跟著社工看著被拆掉的鐵皮屋,一起回憶Wawa森林3年來和孩子們的故事,幾個月後,新的Wawa森林會再度開放,繼續陪伴這裡孩子們的成長。
Wawa森林兒少發展中心是2018年至善基金會,在汐止樟樹灣設立的原住民親子空間。
(林淑珍 阿美族
快樂大掃 成員
Kuzakuzas ma'a'asik tu bunun 林淑珍 Amis
我從小本來就出生在台北,以前樟樹灣叫番仔寮,那時候的教育還是,他們小孩子還在講台語,然後他們在講台語,我就不願意我聽不懂,我就不願意聽不懂,我就開始學台語,一直想要融入他們的環境裡面,後來台語也唸得很好,為什麼我們母語沒有學,反而去學台語,因為環境的不同,我們必須要先融入這個環境,不是我們不願意去學習,學習原有的那一塊)
(林淑珍 阿美族
快樂大掃 成員
Kuzakuzas ma'a'asik tu bunun 林淑珍 Amis
以前小孩子是,父母在上班的時候,小孩子就是全部都堆在一起,不管是你家我家還是,就像現在的Wawa森林,可是現在的Wawa森林不一樣的是,他們現在有人帶動,以前的小孩是放在那邊,媽媽只要看著就好,不要有危險就好,可是現在的小孩是,不管是陪伴,還是有在教學的,因為現在都雙薪家庭,小孩子難免就是,一定要送安親班還是什麼的,經濟如果不許可的話,有一個Wawa森林的地方真的很棒)
(林小姐 阿美族 家長
madadaingaz 林小姐 Amis
讓他們接觸這些,大哥哥大姊姊,然後學習一些手作啊,然後還有親子活動,所以他們很喜歡來,尤其是喜歡這邊的老師)
(張夢琛 阿美族 原寶三 團長
Liskadaas mumu 張夢琛 Amis
放假的時候,這裡周六下午都會有辦一些活動,或是親子的課程,然後就可以帶小孩子一起來)
2021年9月16日Wawa森林的鐵皮屋,被拆到只剩這道門了,將來高樓會在原地蓋起。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一開始其實好像沒有時間想太多,就是覺得,要趕快找,新的空間或者是想辦法這樣)
對3年來在這裡擔任社工,在汐止出生長大,時空的變遷,她一直在心裡看著。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開始在拆的時候,我就是看著,就好像,過去3年來,我們在那邊一起發生的事情好像,就只有曾經參與過的人會記得)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我覺得我就是一直看著,就是用力的記得它吧,他們就是,說那接下來我們要去哪裡?有些小小孩就會開始說,那Wawa森林可以搬去我家旁邊這樣)
這裡也是至善基金會,在2013年開啟兒少課後照顧的起點。
(洪智杰
至善基金會 執行長
Liskadaas kuzkuzaun 洪智杰
我們在方案設計的時候一定是說,我的能力是什麼、我的資源有哪些、社區的需求是什麼,這3個圈圈,繞出來的交集才是我們可以操作的東西,雖然需求面很大,可是至善擅長的是做兒少,那我有一定的資源,所以我一定就是挑兒少服務的工作去做,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課後照顧這樣子的事情,所以我們就從這裡開始去介入)
今年因為拆遷和疫情的影響,Wawa森林以線上的方式陪伴孩子。
(田恩菲 排灣族
Wawa幼小銜接社區照顧人員
Ma'a'anus uvaaz tu bunun 田恩菲 Paiwan
其實我沒有在分說你是阿美族還是什麼,反正大家都是原住民,我就很想做,想要那種,那種感覺是一展抱負的那種感覺,很大的理想那種的)
(曾予家 阿美族
Wawa幼小銜接社區照顧人員
Ma'a'anus uvaaz tu bunun 曾予家 Amis
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家訪,住在都市裡面的原住民,其實對孩子還是會,很多的期望,對自己的孩子都,都有希望他學得更好)
(曾予家 阿美族
Wawa幼小銜接社區照顧人員
Ma'a'anus uvaaz tu bunun 曾予家 Amis
我來這裡之後就是覺得,這邊小孩滿幸福的,因為我不想要小孩,早上7點多去上課然後,下了課之後還要去安親班補習班,整天就是寫功課)
(田恩菲 排灣族
Wawa幼小銜接社區照顧人員
Ma'a'anus uvaaz tu bunun 田恩菲 Paiwan
因為父母都很忙,我們能給的就是這樣的陪伴,至少不是一個人在家或者是,被丟到安親班拚命的寫評量或者,寫完評量就看電視,我覺得小孩就是要玩)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每個年齡層都有每個年齡層不同的,需要,在該是小朋友的階段,可以讓他更快樂一點吧)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在比較小的年紀,我覺得我們最在意的就是,他能不能夠,表達他的想法,表達他的情感,他的情緒)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我們就發現如果沒有讓小孩,參與討論的過程,其實小孩也不會真正明白,為什麼要有這個原則,就也不會意識到,或真的發自內心覺得說,這個原則是我也參與討論出來的,跟我其實也要遵守,因為我是這裡空間使用的一分子)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小孩在表達意見的過程,我覺得也是在練習去,承擔責任的過程)
2020年夏天,Wawa森林與樟樹國小等團體合作,並組成樟樹灣wawa社區探險隊,由小孩帶路一起進行社區環境踏查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他可能其實很不習慣表達,或他其實已經很習慣表達了也沒有人會聽,或他表達的意見,就是也不會真的成為什麼,有決定性的力量
跟他們討論跟核對,其實很重要因為,大家都在練習更好的使用語言
經過表決,今天的路線為樟樹灣教會。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我加入至善,幾乎就是跟Wawa森林一起成長的,因為我剛來的時候,這個地方都是空的而且還在漏水,當時就是有我跟我的夥伴,就工作夥伴毛弟,我們2個常駐在現場這裡,因為有小孩在然後我們也在,所以好像有家的感覺)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之前的Wawa森林,就有點因為我們的空間也小,我們又一樣會有長大的青少年,又會有新來的幼兒跟國小,所以我們是用時段區隔,來讓那個空間可以,也比較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
保羅 阿美族
Wawa森林國小生
Isnavaan tu uvaaz 保羅 Amis
我發現這邊很多我的朋友,那我就來了,那來了之後呢,來了之後,講話開始變大膽了)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我覺得我們相對貼近孩子,我也不敢說我們一定百分之百理解孩子,有些時候他也會突然說,他雖然每天來Wawa森林,可是他也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他要來這裡做什麼,你來這裡的意義或來這裡做什麼,我覺得不是任何人可以給你答案的,就像我們不可能給你人生的答案,在我們看來我們覺得至少,他知道他現在在某個狀態,然後他也能夠很清楚地用語言表達,他的迷惘)
(林萱 阿美族
Wawa森林青少年
Isnavaan tu minhalavang 林萱 Amis
然後我那時候就覺得很煩,其實都沒有人願意聽我講話,可是我來Wawa之後,然後,我覺得這邊變成我一個很好的抒發點吧,就是我有什麼煩惱我都可以來說,就是,不要因為別人講你是弱勢,然後你就真的覺得自己是弱勢,我們身為這個身分,我們要為自己發聲,而不是讓那麼多人誤解我們的意思)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有時候一直就在想說,什麼樣的情境之下,好像我們會被理解成我們,是比較弱的,撇開經濟條件物質條件這些,我覺得回到我們跟他們,日常相處跟工作,如果今天大家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其實,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覺得就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因為你今天有機會說出來,有更多人聽見然後或理解,我覺得至少你就不會被欺負)
(田恩菲 排灣族
Wawa幼小銜接社區照顧人員
Ma'a'anus uvaaz tu bunun 田恩菲 Paiwan
我國小一年級以前,我不知道我叫山地人,是老師說,你是山地人啊,山地人舉手,我說誰啊山地人,然後我就回家問,我父母才告訴我,爸爸是什麼族媽媽是什麼族,爸爸是什麼跟什麼族混的,媽媽是什麼族跟,我說什麼跟什麼,不是大家都跟我們一樣,每個人都說3 4種語言嗎,是那個時候才覺得不一樣,這邊的小孩,就是因為沒有自我認同自己的身分,然後就把那個宏大的理想,就冠在我這邊我就想說,我要告訴他們,你們是很厲害的,很強的)
(阿美族 曾予家
Wawa幼小銜接社區照顧人員
Ma'a'anus uvaaz tu bunun 曾予家 Amis
我就是那個從小在學校會被笑,原來你是番仔,一直到我上大學以前,我都不想主動跟人家說,我就是原住民喔,我就是阿美族,我也是遇到我先生我先生是漢人,但是他就是,就是鼓勵我他就說,妳這個身分真的是很棒的,是別人沒有,多美)
民國60年代,阿美族耆老自力營造的聚落。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貧窮的議題為什麼它那麼複雜,就是因為它,其實很容易透過其他的面相,去影響了你,例如你對你自己的理解,你的自我認同,跟你對於未來的想像,或甚至,未來想都不敢想)
(保羅 阿美族 Wawa森林國小生
Isnavaan tu uvaaz 保羅 Amis
爸爸都是,有時候就是凌晨上班,凌晨回來,然後再次凌晨上班,那你覺得爸爸媽媽這樣陪你的時間,你覺得是,剛剛好,你會希望說再多一點時間,在一起做想要做的事情嗎?還是,不要,為什麼,因為他們還要休息)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這邊很多的原住民的孩子,好像比較早社會化吧,就覺得他們都很成熟,很多事情他們不是不懂,就他們其實都明白,我記得有一次那時候,我們好像是選舉課吧,我們就一起在看政策,他們就說,這個議員,他提的政見全部都是給原住民錢 ,為什麼就覺得我們很窮喔這樣?然後他們也自己會,說出這樣的話,到底要多少資源才夠,做這些事情,那到底,資源在哪?我記得那時候我好像,我就說,我就是資源,對我就說,我們選擇在這裡,我們就是資源,透過我們讓資源進來這裡)
2019年Wawa森林和幼兒家長組成原寶三團隊,展開在地文化共學的網絡。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因為孩子的需求,所以我們開始去跟文健站連結,去跟文健站的工作者,或那邊的阿公阿嬤,邀請他們來,跟我們的媽媽一起討論,然後設計比較適合給,小小孩的一些文化課程)
你會發現其實,阿公阿嬤他們也很樂意,看到那麼多原住民的Wawa,然後即便不是自己的Wawa,但他們也會很開心跟教得很投入,可能我們原本只是做野菜Pizza ,但阿公可能又去山上砍了那個藤心,然後就是又加碼煮了藤心排骨湯,就跟阿公說,可是我們還有3個班?其他班沒有吃到怎麼辦,然後,阿公就說那我再去砍就好,就是阿公他們就有很多這樣的心意,就是在這裡面。
我覺得我們的角色就很像,例如今天一個課程可以,發展出來,或成行,或去跟學校能夠有這樣的合作,我覺得我們就很像先鋪了一個地基,好像是在這個路上才跟大家一起搭的過程
(張夢琛 阿美族 原寶三 團長
Liskadaas mumu 張夢琛 Amis
最大的成長應該就是,可以跟社區的人有更多的連結,會希望就是都市的青年,可以大家一起做這件事情,感覺好像鄉下的那種凝聚的那種感覺,到都市來了這樣子)
(洪智杰
至善基金會 執行長
Liskadaas kuzkuzaun 洪智杰
因為文化是活的,文化不是死的,所以他要有創造能力,等於是說他可以重新詮釋這個文化,然後讓他進入現代的社會裡面,而且他又可以保持自我的獨特性
你要怎麼去看原住民身分或這個文化,對他們來說,對你來說,是個資產還是負債,你要先想清楚,那你自己怎麼認識這個事情,你的身分,你的出生,你的文化,對你來說,是你的包袱,還是你的助力)
(Masnanava tu bunun Nikar Namoh 黃桂英 Amis
我算是這裡第一代的原住民,民國68年,這裡的房子,我們家是住在這裡房子的1號,從最前面的那個房子,那之前這裡都是水田,這邊以前也會辦豐年祭,所以我在這邊已經住了40年)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因為原住民文化確實就是汐止樟樹灣這個地方,很大特色的一個在地文化,你愈在地下去,一定會碰到很豐富的這邊以前遷移的歷史,然後一些留下來的東西,就回到說到底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
在都市長大的這些原住民的孩子,他們理解的文化是什麼)
時空不斷變遷中,不同世代的wawa,用自己的方式認識過去,也敘說自己的故事。
黃珮綺
至善基金會 北區工作站社工
Mindadangaz tu bunun 黃珮綺
幾個月之後我們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空間,也一樣在不遠的地方,所以如果要說未來在這邊的話,會很希望哪一天,不管我有沒有在這兒,這邊都能夠有力量是一直延續下去,原住民兒少的發展,或者是對於整體部落的照顧,我覺得都可以是,有一份穩定的力量,是可以一直存在樟樹灣這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