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puljaljuyan(李耀維) 桃園大溪

"泰雅學"籌備發起芻議 摸索建構族群知識體系


過去有排灣學、卑南學等族群的學術會議,現在也有了泰雅學。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等單位,4號在桃園大溪舉辦泰雅學籌備發起芻議,並邀請泰雅族的文學作家、學者及工藝師,交流分享,也希望能從這次會議開始,慢慢找到建構族群知識體系的方向。

一個族群的知識體系如何建構?4號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等單位舉辦"泰雅學"籌備發起芻議,將步步摸索,找出泰雅族知識學習的過程。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祕書長 歐蜜‧偉浪 泰雅族:
因為我們還是會用我們,泰雅族語的概念,比方說像那個穀倉,這穀倉是有知識的,它是包羅萬象在這穀倉裡面,它餵養所有我們泰雅族各不同年齡層 )

歐蜜‧偉浪認為知識就像穀倉,而尤瑪‧達陸則形容長者的舌頭如布一般柔軟,耆老們將過去經驗累積,整理淬鍊後,形成的智慧精華。然後以包容接納的心態,協助年輕人解決他們遇到的難題。

(國寶工藝師 尤瑪‧達陸 泰雅族:
他會經過心得 經驗,知識 到了他的智慧,所以這個過程裡頭,才是我們傳統裡頭作為學習的方法,所以是什麼樣的學,其實我們還不是那麼的清楚,我們知道的就是剛才,我們很傳統的方式 )

每個人都有自己學習知識的經驗,透過這場會議,也有像這位泰雅族媳婦一樣的青年,希望能從這些長老的經驗中,學習解決現代所發生的問題。

(民眾 Bingah(戴禮娟):
像我的女兒她身上流的血液,就非常複雜,她爸爸是泰雅族,她媽媽是外省人,但他的外婆是閩南人,那這樣子的事情我覺得,以後會越來越多,所以我覺得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方式,就是共榮的方式,大家一起生長在這塊土地上 )

"泰雅學"的定義仍在一步一步摸索,不過族人們已意識到,要從自己的文化脈絡中建構知識體系。歐蜜‧偉浪預計,明年會邀請泰雅族各地的耆老參與,從彼此討論分享中,慢慢找出知識建構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