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到晚安報新聞,我是Yaway。今年9月中國突然宣布禁止台灣釋迦進口,導致台東的釋迦農們接連受創。如今少了重要市場,釋迦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就顯得激烈。而目前台東有一批嘗試用無毒手法,種植釋迦的小農。多年努力下產量也慢慢追趕上慣行的釋迦園,有機名聲更讓他們打通了食品門市通路。
兩片相鄰農地,一片密密麻麻,另一片果樹稀疏。強烈對比下,你能想像這都是種植鳳梨釋迦嗎?
明明都是鳳梨釋迦,但這塊種植稀疏的農地上,目的就是想要用無毒方式種植。產量受到挑戰,也受到環境保護的限制,但在今年中國禁止國內釋迦進口,反而沒受到重大衝擊。
(釋迦農 鍾先生:
友善環境種植的農民,對整體來講我們影響比較小,那因為我們整個銷售的對象,我們是以台灣自己內部做通路,所以說影響上比較小 )
國內釋迦多數外銷,果實外表就是在消費市場的取勝關鍵。但釋迦種植最怕蟲害,要如何做到沒有農藥的釋迦?鍾先生表示,平時就要花費大量心力保養果樹。不過外表難免與慣行釋迦園所產出的果實有差,現在外界也協助這些地方小農建置手機APP,將一顆顆鳳梨釋迦的履歷大公開。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方儉:
他(農民)現在就是可以,去拍照打卡上傳,他就會記下日記,記下日記在這邊,就會有很清楚的履歷,你可以看到他這些生產的履歷,你可以應用方式,你可以很快地知道說,他生產的流程是怎麼樣,然後他用哪些資材 )
透過公開透明的生產資訊,建立與消費者間的信任。但在國內5000多公頃的釋迦園中,僅20公頃的面積屬於有機種植。出席記者會的立委陳椒華則呼籲,農糧署應協助這些小農拓展銷售通路,為在寒冬中的釋迦產業,找尋一條出路。
